(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第1章《运动的描述》章末小结ppt课件内容摘要:
1、成才之路 物理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必修 1 合的概念规 律 方 法2触 及 高 考3考 题 探 析4临 场 练 兵5知 识 结 构1知 识 结 构规 律 方 法一 、 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1 科学抽象 理想化模型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在研究具体问题时 , 为了研究的方便 , 抓住主要因素 , 忽略次要因素 , 从而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理想模型 , 把实际复杂的问题简化处理。 如质点 、 匀速直线运动 、 匀变速直线运动及以后将要学的自由落体运动等都是抽象了的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2 极限思想在分析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时 , 我们在物体经过的某点后面取很小的一段 2、位移 , 这段位移取得越小 , 物体在该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就越小 , 在该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就越精确地描述物体在该点的运动快慢情况。 当位移足够小时 (或时间足够短时 ), 该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就等于物体经过该点时的瞬时速度 , 这充分体现了物理学中常用的无限取微 、 逐渐逼近的极限思想。 瞬时加速度用 t 0时的平均加速度表示 , 也用了极限思想。 3 数理结合的思想(1)本章涉及的 v 是典型的用数学知识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 , 这类图象既是研究运动问题的重要方法 , 也是解决图象类问题的基础。 (2)比值法定义物理量 , 例如速度 v、 加速度 这种方法在以后还经常用到。 二 3、、 解题方法技巧1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 , 把实际问题抽象为物理问题 , 建立物理模型 , 并把抽象出的物理模型与我们学过的物理模型建立联系 ,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 建模 ” , 是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2 在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时 , 根据题意画出物体运动的示意图 , 便于我们更直观 、 更形象地分析过程 , 找到解题思路 , 因此 , 在学习中要逐渐养成画运动示意图 , 分析运动过程的好习惯 , 做到眼前有示意图 , 脑海中有运动情景。 3 要求某一个物理量 , 最基本的方法是根据其定义求解 , 因此学习每个物理量时都必须透彻理解其定义 , 以及与其他物理量的区别和联系。 4 用运动图象 4、表示物体的运动 , 直观 、 清楚 , 因此要善于根据图象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 或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画出其图象 , 以帮助解题。 一个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 当它的加速度逐渐减小到零时 , 它的运动情况有可能是 ( )A 速度不断增大 , 当加速度为零时 , 速度达到最大 , 最后做匀速直线运动B 速度不断减小 , 当加速度为零时 , 物体停止运动C 速度不断减小为零 , 然后向相反方向做加速运动 , 最后做匀速直线运动D 速度不断减小 , 当加速度为零时 , 物体的速度减小到极小值 , 以后做匀速直线运动。 解析: 由于题中假设的各种运动 , 不容易跟现实生活中的运动作直观的对应。 用 5、常规方法求解有一定难度 , 可用 “ 数理结合 ” 的思想 , 借助于 v 在 v 斜率的大小反映着物体运动加速度的大小。 当加速度逐渐减小到零时 , v 最后平行于 因此 , 题中A, B, C, 对应的 v 也就是说 , 这四种运动都是有可能的。 答案: 几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1 时间和时刻: 对于时间和时刻的表述 , 要有正确的理解 , 如第 1 5第 5、 第 10第 9等均为时刻;前 20至第 2、 第 8 第 1 对于时刻和时间 , 可以借助时间轴来区分。 2 位移和路程: 位移是矢量 , 是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路程是标量 , 是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总长度。 一般情况下 6、, 位移的大小不等于路程 , 只有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路程才等于位移的大小。 3 速度 、 平均速度 、 瞬时速度 、 平均速率(1)速度有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之分 , 平均速度指在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位移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 , 瞬时速度是指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时运动的快慢。 (2)平均速率是物体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一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注意:速率是瞬时速度的大小 , 但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4 速度与加速度 (1) 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a v t,也称为速度的变化率,它不能理解为物体增加的速度。 (2) 速度为零时,加速度可以不为零;反之加速度为零时,速度可以不 7、为零。 速度增大时,加速度可以减小;加速度增大时,速度也可以减小。 (3)加速度 在直线运动中 , 也有可能相反。 总之 , 速度 v、 速度变化量 v、 加速度 即 加速度 与速度方向没有必然的联系。 (大连市第八中学 2014 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 )在 闯关东 中 , 从山东龙口港到大连是一条重要的闯关东路线。 假设有甲 、 乙两船同时从龙口港口出发 , 甲船路线是龙口 旅顺 大连 , 乙船路线是龙口 大连。 两船航行两天后都在下午三点到达大连 , 以下关于两船航程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两船的路程相同 , 位移不相同B 两船的平均速度相同C “ 两船航行两天后都在下午三点到达 8、大连 ” 一句中 ,“ 两天 ” 指的是时间 , “ 下午三点 ” 指的是时刻D 在研究两船的航行问题时 , 可以把船视为质点答案: 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 位移是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 所以两船的位移相同 , 路程不同 , 均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 所以两船的平均速度相同 , 刻表示某一瞬间 , 时间表示某一过程 , 所以 研究船的航行问题时 , 船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忽略 , 而把船视为质点 , 四、从 v t 图象看物 体的运动性质及加速度 1. 速度 时间图象 ( v t 图象 ) 为一倾斜直线,则表明物体的速度均匀变化,如图中的图线a 和 b 表示。 2 图象为曲线时 9、表示物体的速度非均匀变化,如图中的图线 c 、 d 分别表示物体的速度变化得越来越快和越来越慢。 3 图线的斜率等于物体的加速度,对于v t 图象为曲线的,某时刻的加速 度等于该时刻过图线的切线的斜率。 如图中直线 e 的斜率等于 A 点的加速度。 ( 上海理工大学附中 2014 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 )下图中每一个图都有两条图线 , 分别表示一种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和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 其中可能正确的是 ( )解析: 在 物体做速度均匀减小的直线运动 , B、 其加速度应为零 , 所以 B、 其速度均匀增大 , 答案: 高 考本章内容是整个运动学的基础 , 是进一步学好动力学及与之相关 10、的其他分支学科的必备知识 , 在高中物理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高考中对本章知识的单独考查较少 , 命题主要以选择 、 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考 题 探 析(2012山东能力 , 64)如图是一种应用传感器监测轨道车运行的实验装置。 在轨道某处设置监测点 , 当车头到达传感器瞬间和车尾离开传感器瞬间 , 信号发生器各发出一个脉冲信号 , 由记录仪记录。 完成下题。 假如轨道车长度为 22c m ,记录仪记录的信号如图所示,则轨道车经过该监测点的速度为 ( ) A s B s C 22s D 220s 解析: 由题图可知,轨道车通过监测点用时 1s ,由 v ,v 22cm/s , C 项 11、正确。 答案: C 临 场 练 兵1 (广东理科基础 )做下列运动的物体 , 能当做质点处理的是 ( )A 自转中的地球B 旋转中的风力发电机叶片C 在冰面上旋转的花样滑冰运动员D 匀速直线运动的火车答案: 本题主要考查物体可看作质点的条件 , 运动的物体是否可以当作质点处理的条件是 , 物体大小相对于运动情况是否可以忽略 , 由此可知 , A、 B、 正确答案D。 2 (2013海南单科 )一物体做直线运动 , 其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 a 下列 v 可能正确描述此物体运动的是 ( )答案: 由图可知,在 0 内 a a 0 0 ,若 v 0 0 ,物体做加速运动;若 v 0 0 ,物体做减速运动 12、,故 B 、 C 皆错误;由于在 T 2 T 时间内 a a 0 ,故图线斜率的绝对值与 0 A 错误 D 正确。 3 ( 全国卷 ) 天空有近似等高的浓云层。 为了测量云层的高度,在水平地面上与观测者的距离为 d 3. 0进行一次爆炸,观测者听到由空气直接传来的爆炸声和由云层反射来的爆炸声时间上相差 t 6.0 s。 试估算云层下表面的高度。 ( 已知空气中的声速 v 13k m /s) 答案: 10 3 m 解析 : 如图所示, A 表示爆炸处,O 表示观测者所在位置, h 表示云层下表面的高度。 用 处所经过的时间,则有 d v。 用 处所经时间,因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故有 2v。 已知 t ,联立 式,可得 h 12 v t 2 2 d v t ,代入数据得 h 103m。(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第1章《运动的描述》章末小结ppt课件
相关推荐
除了蛇,文章又描绘了哪些动物的斑纹。 鲑鱼、螺壳、瓢虫、鹰隼、长颈鹿、斑马、老虎、豹子等。 鲑鱼 螺 螺壳丰富变化的色彩和花纹 瓢虫 排布的圆点 鹰 翅翼上深浅交替的羽色 长颈鹿 陆地上最高大的动物 斑马 虎 生动的皮毛 豹 让人晕眩的圆斑 研习文本 作者对虎和鹿生活习性的探讨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虎一般单独生活,而被捕食动物几乎都群居,让人不禁质疑“团结就是力量”。 研习文本
1、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文公社】 感应电动势 ( 1 ) 定义 : 在 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 ( 2 ) 感应电动势与感应电流的关系 : 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部分相当于 , 闭合导体回路中有感应电动势就有感应电流 , 若导体回路不闭合 , 则没有 , 但仍有。 电磁感应2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 1 ) 内容 : 闭合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 , 跟穿过这一电路的 成正比。 ( 2 ) 公式 : E
和大椿虽是“大年”但也是“有年”的 ,彭祖虽然是“大年”但也是有“年”的 ,那么在这个意义上 ,就不要“匹之”了,这样的话,就不可悲了. 探究(一): 第 6段“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 1段“北冥有鱼”内容是否重复。 生:讨论 明确: 庄子为文擅用“三言” —— “寓言”、“重言”、“卮言”,庄子自己也曾说他的文章是 PPT “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 , 和以天倪”(《庄子 •寓言》)。
1、自主学习基础知识解疑合探重难释疑学科素养技巧方法第三节 化学平衡 第 1 课时 化学平衡状态 学习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 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特点。 2. 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 3. 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 重点 ) 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1 饱和溶液中的可逆过程 在一定条件下的饱和溶液中 , 溶液中的固体溶质 和溶液中的溶质分子回到固体溶质表面的 过 程 一 直 进
1、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文公社】 楞次定律的实验探究 ( 1 ) 探究过程 将螺线管与电流计组成闭合导体回路 , 分别将 N 极 、 S 极插入 、 抽出线圈 ,如图 所示 , 记录感应电流方向如图 所示。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2 ) 现象分析 线圈内磁通量增加时的情况 图号 磁场方向 感应电流的方向 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a 逆时针 ( 俯视 ) b 顺时针 ( 俯视 )
1、自主学习基础知识解疑合探重难释疑学科素养技巧方法 第 3 课时 化学平衡常数 学习目标 1. 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 ( 重点 ) 2. 理解化学平衡常数对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判断。 ( 重、难点 ) 3. 掌握有关化学平衡常数等的计算。 ( 难点 ) 1 化学平衡常数 (1) 定义 在一定 下 , 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 , 生成物 与 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