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8课《三国鼎立》ppt课件内容摘要:
1、请阅读课文导读部分和第一段 后回答一下问题: ( 1)你认识的 三国演义 里面的人物有哪些。 ( 2)请简述一下 东汉末年 的混战情况。 东汉王朝的崩溃 东汉前期,皇帝很注意防止外戚干政,严格限制他们的政治权力不让他们权力过大。 皇帝死后,和帝十岁即位。 以后继位皇帝多是小儿,太后则是少年寡妇。 太后临朝听政,实际上是依靠娘家的父兄掌权,因此形成庞大的外戚权力集团,左右朝政。 小皇帝多数不是太后亲生,年长之后,忌惮外戚权势,怕被废黜,就以身边的宦官为心腹,除掉外戚集团,于是宦官又掌握大权。 政治极为黑暗。 黄巾起义 184年,以张角为首的黄巾军在黄河南北发动了农民大起义。 黄巾军只战斗了 9个月就失败了 2、。 在平定起义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若干个大小军阀,割据一方。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匈 奴 刘 璋 刘 表 袁 术 曹操 袁绍 公孙瓒 孙策 张绣 一、知识目标: 1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 2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史实及三国经济的发展。 二、能力目标: 1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 2 能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 3曹操和诸葛亮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都作出了一定贡献,是我国历史杰出的政治家。 学习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难点: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袁绍 208 年 荆州 三国鼎立 洛阳 刘备 5分钟 3、预习导航 1曹操崛起 政治上 : 挟天子以令诸侯 经济上 辟荒屯田,实力增强。 用人方面 采纳谋士建议,善于用人 曹操实力不断壮大 , 袁绍 势力最大时间: 200年 ,结果 曹操 胜 , 袁绍败。 特点: 以少胜多。 影响:为曹操 统一北方 奠定了基础。 操统一北方后想要 统一南北。 时间:208年 交战双方曹操和 孙刘联军。 结果 孙刘联军 胜曹操败。 特点: 以少胜多。 影响: 为 三国鼎立 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魏:注重 兴建水利,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1、黄巾起义,军阀混战 2、曹操的有利条件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 经济上:开荒屯田 . 军事上 4、:军事才能出众 . 重用人才 .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官 渡 之 战 公元 200年 袁绍和曹操 以少胜多 曹操胜利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是我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三国鼎立的形成 三国 建立时间 都城 建立者 魏 蜀 吴 220年 洛阳 曹丕 221年 成都 刘备 222年 建业 孙权 袁绍 字本初, 东汉末年 拥兵割据的世族大地主。 曹操 字孟德,我国 古代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十万人 两万多人 曹 操 袁 绍 公元 200年 官渡 官 渡 之 战 夜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 以少胜多 乌巢 曹 操 3 、 4 万人 10万人 官渡 之战 官渡之战 1、 5、时间: 200年 2、交战双方 曹 袁 3、影响: 曹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是我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 请记住 (意义) 曹操为何能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 ( 联系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思考解答) 看图说话 三顾茅庐 曹 刘 孙 孙、刘 联军 刘 刘 刘 刘 赤壁 之战 曹军 赤壁之战 208年 二十万 五万 以少胜多 火烧赤壁 曹 刘 孙 孙、刘联军 刘 刘 刘 刘 赤壁 之战 208年 曹操 孙刘联军 赤壁之战 二、赤壁之战 208年 孙、刘 4、影响: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官渡之战打了胜仗的曹操为什么会在赤壁之战中败在孙刘联军手里。 (从孙刘联合、曹军弱点 6、、指挥者的态度、计策等方面思考。 ) 分析赤壁之战 阅读 82页小字 孙刘联军胜利原因: 曹操战败的原因 我们要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组成联军,战略得当采用火攻,战术得当 利用气候、地理条件 客观: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松懈、轻敌;战术失误 谦虚谨慎,骄傲必败;重视利用自然条件;培 养观察思考的习惯;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 魏、蜀、吴三分天下 220年曹丕 洛阳建魏 221年 刘备 成都 蜀 229年 孙权 建业 吴 三国时期天下形势示意图 曹操 刘备 孙权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 220年 7、, 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魏 蜀 吴 三国鼎立形势图 三国鼎立 蜀 吴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刘备 221年 成都 孙权 221年 建业 国名 建立时间 都城 建立者 魏 220年 洛阳 曹丕 蜀 221年 成都 刘备 吴 222年 建业 孙权 公元 220年,曹丕建魏,定都于洛阳。 “曹丕喂(魏)洛羊(阳),一天二两( 22)饼( 0)”。 公元 221年,刘备建蜀,定都于成都, “刘备守(蜀)成都,一天二两( 22)药( 1)” 公元 222年,孙权建吴,定都于建业, “孙权建吴业(建业),养了三只鸭( 222)”。 联想记忆法 曹魏重视 兴修水利 蜀锦行销三国 吴国造船业 8、发达, 船队曾到达夷洲 三国的治理与开发 200年曹袁战 官渡 , 统一北方 奠基础。 208年 赤壁 起战火, 孙刘抗曹少胜多。 三国鼎立 魏蜀吴 , 洛阳成都建业都。 三国经济有发展, 230年卫温去台湾。 一、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 袁绍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 孙刘联军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三国经济的发展 东汉末年以少胜多的战役 魏 蜀 吴 一种局面: 两大战役: 三分天下: 四个人物: 五个时间 :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魏 蜀 吴 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200年、 208年、 220年、 221 9、年、 222年。 三国鼎立 一、 选择题 1、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 ) A、赤壁之战 B、昆阳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 ) A、赤壁之战 B、昆阳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3、在下列人物中最先称帝的是 ( )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曹丕 C A D 练一练 二、问答题 3、 说出东汉末年的两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4、三国时期的夷洲是指今天的什么地方。 1、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谁。 2、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二、论述题 曹操戎马一生,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这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一面。 当然,曹操的性格也有另一面,即凶残、奸诈 . 但我们认为他统一北方之大业是最主要的,所以我们评价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请结合所学知识对曹操进行评价。 你喜欢哪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 我们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 老师的观点是: 应该谦虚谨慎,骄傲必败; 重视利用各个条件如自然条件等; 培养观察思考的习惯; 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 应该重视人才等。(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8课《三国鼎立》ppt课件
相关推荐
1、东汉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宋 齐 梁 陈 南朝 北朝 称 谓 人 物 朝 代 主 要 成 就 祖冲之 郦道元 贾思勰 数 学 家 天文学家 南朝 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 圆周率 : 先世界近 1000年。 农学家 北朝 著 齐民要术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地理学家 北魏 著 水经注
也就越突出,罪过也就更加深重。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 ?以其亏人愈多。 明确: 至于进入别人牛栏马厩,偷取别人马、牛的,他的不仁不义又比偷取别人的 狗猪鸡的更严重。 这是什么缘故呢。 因为他损害别人 (的利益 )更大。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明确: 假若损害别人 (的利益 )越多,他的不仁不义也就更突出,罪过也就更加深重。 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
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 譬如 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 譬如 秋风忽至,再有 一 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 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 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结 ”关系不大。 作者 把 仅仅只是表现为对家的思念的乡土情结逐渐 上升到 爱国情怀的高度,是乡土情结新的时代内涵。 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 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第六节) 把 乡土情结 提高到 民族凝聚力 的高度来认识, 丰富并升华了 乡土情结的内涵, 既 照应了前文, 也 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具体说明
1、第 21课 承上启下的 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一个朝代名称的复合词。 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 晋主要指的是司马氏所建立的西晋与 东晋 (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 )。 南北朝则指当时南北对峙的几个朝代, 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魏晋南北朝 唐尧虞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 三国晋统一 ,南朝北朝 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
” 的目的是什么。 • 特点: • 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 • 即不侧重于目的性和永无止境,强调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 • 目的 : • 强调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 即真正的教养达到的是精神、心灵层面的意义。 整体感知: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简要说明什么是真正的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