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必修五 1.2《余弦定理》ppt课件内容摘要:
1、1 2 余弦定理 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学习目标预习导学典例精析栏目链接 情 景 导 入 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前节学习正弦定理 , 可以解决三角形中的两类问题:已知两角及一边 , 求其余边角;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 求其余边角那么在三角形中其他情况下和由三边能否求其余边角。 由两边和夹角呢。 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学习目标预习导学典例精析栏目链接 课 标 点 击 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1 掌握余弦定理 , 了解余弦定理的证明方法 2 能利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及测量等有关几何问题 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2、栏目链接 要 点 导 航 识点 1 余弦定理证明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教材中利用几何法通过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证明了余弦定理对定理的证明还可通过向量法、解析法等 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证法一 ( 向量法 ) 如图 1 , ( ( 2 2| | co s A 即 2 bc co s A , 同理可证: 2 a c c o s B , 2 a b c o s C . 证法二 ( 解析法 ) 如图 2 , 以 A 点为原点 , 以 A 边 在直线为 x 轴 , 以过点 A 与 直的直线为 y 轴 ,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 则 A (0 , 0 3、) , C (b co s A , b s i n A ) , B (c , 0 ) , 由两点间的 距离公式得 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b co s A c)2 (b A 0)2, o 2 bc c o s A i 即 2 b c c o s A . 同理可证: 2 a c c o s B , 2 a b c o s C . 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证法三 ( 用正弦定理证明 ) 因为 b 2R s i n B , c 2R s i n C , 所以 2 bc co s A 4 s i 2 s i n B s i n C c o s A ) 4、4 s i 2 s i n B s i n C c o s (B C ) 4 s i 2 s i s i 2 s i n B C c o s B c o s C ) 41 s i s i 1 s i 2 s i n B s i n C co s B co s C 4c o 2 s i n B C c o s B co s C s i c o 4i C) 4i 同理可证: 2 a c c o s B , 2 a b c o s C . 识点 2 余弦定理及其应用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内容 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数学表达 5、式 第一种形式: 2, a22, ; 第二种形式 (变式 ): , , 用途 (1)已知三边,求三角 (2)已知两边及其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 识点 3 在解三角形问题时,需掌握的三角关系式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在 A , 以下的三角关系式 , 在解答有关的三角形问题时经常用到 , 要记准、记熟、灵活地加以运用 A B C ;22 A B) s i n C , co s (A B) co s C ; c o co s i S 12ab s i n C 12bc A 12ac B. 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典 例 解 析 型 1 利用余弦定理解三 6、角形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例 1 在 知 a 2, b 6 2, c 4,求 A,B, C. 分析 : 已知三边 , 可用余弦定理直接求角 , 先求出两个角后 , 再用内角和求第三个角 使用余弦定理求角时 , 一般在判断三条边的大小后 , 可先求最大角 , 也可先求最小角 , 如果最大角小于 60 ,最小角大于 60 , 可知三角形无解 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解析 : 由已知 , a c, C 45 . 于是 A 180 (B C) 30 . A 30 , B 105 , C 45 . 名师点评 : (1)已知三角形三边求角时 , 可先利用余弦定理 7、求角 , 再用正弦定理求解 , 在用正弦定理求解时 , 要根据边的大小确定角的大小 , 防止产生增解或漏解 (2)若已知三角形三边的比例关系 , 常根据比例的性质引入 k,从而转化为已知三边解三角形 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变式迁移 1 在 A , a b c 3 5 7 , 求最大角 解析 : 令 a 3k , b 5k , c 7 k ( k 0 ) , 根据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 , 则角 C 为最大角由余弦定理得 c o s C 92549 3k 5k12, 最大角 C 120 . 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例 2 已知三角形 A , b 3 8、, c 3 3 , B 30 , 则 a _ _ _ _ _ _ _ _ 解析: 方法一 ( 利用正弦定理 ) 根据正弦定理和已知条件 , 有 s i n C c s i n 2, c b , C B. C 有两解 ( 锐角或钝角 ) , 为 60 或 120 . (1 ) 当 C 60 时 , 有 A 90 , 于是 a 6. (2 ) 当 C 120 时 , 有 A 30 , 于是 a 3 , a 6 或 3. 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方法二 ( 利用余弦定理 ) 将 b 3 , c 3 3 , B 30 代入 2 a c c o s B , 有 32 (3 3 ) 9、2 2 a 3 3 co s 3 0 , 整理得 9a 18 0 , 解得 a 6 或 3. 答案 : 6 或 3 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名师点评 : 已知两边及一角解三角形有以下两种情况: (1)若已知角是其中一边的对角 , 有两种解法:一种方法是利用正弦定理先求角 , 再求边;另一种方法是用余弦定理列出关于另一边的一元二次方程求解 (2)若已知角是两边的夹角 , 则直接运用余弦定理求出另外一边 , 然后根据边角关系利用正弦定理求解或者直接利用余弦定理求角 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变式迁移 2 (2 0 1 3 福建卷 ) 如图 , A , 10、已知点 D 在 上 , s i n 2 23, 3 2 , 3 , 求 长 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解析 : 2 , 由 2 23得 co s 2 23. 由余弦定理得 (3 2 )2 32 2 3 2 3 2 23 3 , 3 . 型 2 利用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例 3 在 A , 已知 (a b c)( a b c) 3 a b , 且 2 co s A B C , 试判断 A 形状 分析 : 可从问题已知条件出发 , 寻找三角形的边与边或角与角之间的关系 , 然后 判断之 解析: 由 (a b c) ( a b c) 3 a b , 可得 (a b)2 3 a b , 即 c o s C 2. 故 C 60 . 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又因为 2 c o s A s i n B s i n C , 而 s i n C A B) , 2 co s A B s i n A co s B c o s A s i n B , 即 s i n A c o s B c o s A B 0. s i n (A B) 0. 又 A 与 B 为三角形内角 , 故 A B. 由此可知 A 等边三角形 net。(苏教版)数学必修五 1.2《余弦定理》ppt课件
相关推荐
人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了。 “ 张口结舌”可以用什么词语来代替。 ( 目瞪口呆、慌慌张张、哑口无言、吞吞吐吐。 ) 你能用一句话描述一下那个楚国人当时的神情吗。 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呢。 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 想 一 想 : 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道理。 说一说: 滥竽充数 滥:不加选择。 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 充
1、课件 课件 习目标 点法”画出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2. 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估计能力。 1、 填空: 两种( )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 ),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 )一定,这两种量就叫作 成正比例的量 ,它们的关系叫作(
1、3 角和与差的余弦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1 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与证明过程 , 并能利用它推导出两角和的余弦公式 2 掌握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 熟悉公式的结构特征及其功能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典 例 剖 析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利用公式求值 已知 s i n 35, s i n 1213, 且 3 2,2 ,求 co s
是怎样做的。 结果怎样 呢。 拓展 学了这篇课文,你又有 什么新的看法(或收获)。 读书莫放“拦路虎”, 勤查字典生字无, 扫除障碍读流畅, 诵文识字好处多。 同学们要牢记: 巩固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zh224。 ng 224。 i l225。 n l249。 hŭ zhōng xīn x237。 gu224。 n ( ) ( ) (
1、3 1 不等关系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情 景 导 入 生活中 “ 为什么糖水加糖会更甜呢。 ” 转化为数学问题:a b 0), 若再加 m(m 0)克糖 , 则糖水更甜了 ,为什么。 如何用不等式表示上面的不等关系。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课 标 点 击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1 通过具体情境 ,
1、2 1 数列 学习目标 预习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情 景 导 入 1 2010年第 16届广州亚运会中国代表团夺得金、银、铜牌数分别为: 199, 119, 98. 2 2006年世界几个主要大国:美国、日本、德国、英国、中国、法国、意大利的 亿美元 )分别为: 3 2010年 7月国内某企业一科室 7人的工资为 (单位:元 ): 2 500, 2 600, 2 700, 2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