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语文)必修1课件 4.11 陈情表内容摘要:

1、情表首 页 母 唐 舆恭 霜陨芦 花泪湿衣 , 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 , 曾典袈裟籴米归。 赏析 舆恭的这首思念亡母的诗 , 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诗中写梅雨季节 , 白头倚门、典当袈裟、负米归来等景象 , 朴素真实 , 直抒胸臆。 句句在叙事 ,句句含深情 ; 句句在写景 , 句句蕴至诚。 庄子曰 : “ 真者 , 精诚之至也 , 不精不诚 , 不能动人。 ” 这是开启心灵的奥秘 , 这是感人肺腑的奥秘。 这是作诗的真谛 ,这是做人的真谛。 首 页 关链接 知识梳理三国末期 , 司马氏灭蜀后 , 为了笼络蜀汉士人 , 大力征召蜀国名贤到朝廷做官 , 李密也是其中之一。 李密从 小由祖母 2、刘氏抚养成人 , 故对刘氏非常孝顺。 晋书 孝友传将他名列首位 , 誉之 “ 以孝谨闻 ”。 泰始三年 ( 2 6 7 ) , 晋武帝征他为太子洗马 , 他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 , 辞不赴命。 他曾仕蜀汉 ,而今亡国贱俘 , 故深恐晋武帝怀疑自己怀念旧朝以矜名节 , 招致大逆不道的罪名 , 于是饱含血泪写下了这篇陈情表。 晋武帝阅其表后 , 赞扬他说 : “ 士之有名 , 不虚然哉 ! ”“ 嘉其诚款 , 赐奴婢二人 , 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至性之言 ,自尔悲恻动人。 ” ( 清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 首 页 关链接 知识梳理1 . 李密 ( 2 2 4 2 8 7 ) , 字令伯 , 蜀汉 3、西晋间犍为武阳 ( 今 四川彭山东 ) 人。 西晋初年散文家。 2 . 奏议 : 古代给皇帝的奏章的统称 , 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3 . 表 : 古代奏章的一种 , 是臣民对君主陈请事务的文书。 首 页 关链接 知识梳理1 . 注字音 加点字 读音 加点字 读音 行年四岁 x n g 陨首 y n 祚薄 z u 逋慢 应门 y n g 日 笃猥以微贱 拔 擢z h u 床 蓐优 渥2 . 识通假 ( 1 ) 夙遭 闵凶 ( 闵 , 通 “ 悯 ” , 忧愁 , 忧伤 ) ( 2 ) 零丁 孤苦 ( 零丁 , 同 “ 伶仃 ” , 孤独的样子 ) ( 3 ) 臣密今年四十 有四 , 祖母 4、刘今年九十 有六 ( “ 有 ” 同 “ 又 ” , 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 首 页 关链接 知识梳理3 . 解多义 ( 1 ) 行行年四岁 ( 动词 , 经 )九岁不行 ( 动词 , 走路 )余嘉其能行古道 ( 动词 , 遵行 )( 2 ) 薄 门衰祚薄 ( 形容词 , 浅薄 )但以刘日薄西山 ( 动词 , 迫近 )( 3 ) 拜 拜臣郎中 ( 动词 , 授官或封爵 )谨拜表以闻 ( 动词 , 呈上 )( 4 ) 矜 犹蒙矜育 ( 动词 , 怜惜 )不矜名节 ( 动词 , 自夸 )首 页 关链接 知识梳理( 5 ) 以臣以供养无主 , 辞不赴命 ( 介词 , 因为 )猥以微贱 ( 介词 , 5、凭借 )臣具以表闻 ( 介词 , 用 )谨拜表以闻 ( 连词 , 表目的 )( 6 ) 于 州司临门 , 急于星火 ( 介词 , 比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 介词 , 对 )首 页 关链接 知识梳理4 . 辨活用 ( 1 ) 是以区区不能废 远( 形容词用作动词 , 远离 ) ( 2 ) 则刘病 日笃 ( 名词作状语 , 一天比一天 ) ( 3 ) 凡在 故老 ( 形容词用作名词 , 泛指老年人 ) ( 4 ) 谨拜表以 闻( 使动用法 , 使 知道 ) ( 5 ) 历 职郎署 ( 名词用作动词 , 任职 ) 首 页 关链接 知识梳理5 . 分古今 ( 1 ) 九岁 不行 , 零丁孤苦 , 6、 至于 成立 古义 : 不能走路。 今义 : 不可以。 古义 : 成人自立。 今义 : 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 , 开始存在。 ( 2 ) 州司临 门 , 急于 星火 古义 : 流星的光。 今义 : 微小的火。 ( 3 ) 欲苟顺私情 , 则 告诉 不许 古义 : 向上官申诉。 今义 : 说给人 , 使人知道。 ( 4 ) 是以 区区 不能废远 古义 : 指私情。 今义 : 数量少。 ( 5 ) 臣之 辛苦 , 非独蜀之人士 古义 : 辛酸苦楚。 今义 : 身心劳苦。 首 页 关链接 知识梳理6 . 明句式 ( 1 ) 今臣亡国贱俘 ( 判断句 ) ( 2 ) 欲苟顺私情 , 则告诉不 7、许 ( 被动句 ) ( 3 )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 介宾短语后置句 ) 7 . 积名句 ( 1 ) 既无叔伯 , 终鲜兄弟 , 门衰祚薄 , 晚有儿息。 ( 2 )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3 ) 臣无祖母 , 无以至今日 ; 祖母无臣 , 无以终余年。 ( 4 ) 臣生当陨首 , 死当结草。 首 页 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文白对照目标一 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1 . 李密为什么写自己 “ 少仕伪朝 ” 的事 ? 提示 : 李密深知 ,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 , 只能剖明自己的心迹 : “ 少仕伪朝 ”“ 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 ” ; 在圣朝 “ 宠命优渥 , 8、 岂敢盘桓 ” , 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 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 ,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祖母病重 , 从而提出 “ 不能废远 ” 的要求。 2 . 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 ? 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 提示 : ( 1 ) 尽忠日长 ,尽 孝日短 :先尽孝后尽忠。 ( 2 ) 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 , 合情合理 , 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 , 不容晋武帝置疑 , 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首 页 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文白对照目标二 赏析本文 “ 悲恻动人 ” 的语言 请轻声朗读课文 , 9、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 , 读出来 , 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 , 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 , 好在哪里。 1 . 生孩六月 , 慈父见背 ; 行年四岁 , 舅夺母志。 祖母刘愍臣孤弱 ,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 , 九岁不行 , 零丁孤苦 , 至于成立。 提示 : 四字骈句 ,语势连贯、紧凑 ,不拖沓 ,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 ,以情动人 , 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首 页 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文白对照知识窗 骈句与散句 骈句 , 是一种讲求对仗的艺术 ,它要求文字的对偶 ,重视声韵的和谐。 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 骈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 ,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也可能 10、不完全合乎要求。 骈句是诗句的一种 , 与散句相对 , 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 , 也可以说 ,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骈句在先秦文章中就有 , 但不是有意而为 ,汉代产生赋这一文体之后 ,才盛行起来 ,到六朝时更发展成为骈体文 ,而且多用四言六言的句子排比对偶 , 称为 “ 骈四俪六 ”。 中唐以后 ,骈体文衰落 ,但人们在文章中仍常用骈句 , 而且不限于四言 六言。 一般地说 ,一篇文章中仅使用几个骈句 ,算不得“ 骈散结合 ”。 首 页 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文白对照2 . 茕茕孑立 , 形影相吊。 提示 : 直陈其事 ,白描手法 , 把自己的形只影单 , 孤独寂寥 , 极为形象地表 11、现出来 , 读之让人动容。 3 . 刘日薄西山 , 气息奄奄 , 人命危浅 , 朝不虑夕。 提示 : 以落日喻人命 ,贴切地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 ,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 , 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 ; “ 朝不虑夕 ” 虽属夸张 ,却给人以无可置疑的真实感 ; 再加上四字骈句 ,有诗一般的韵律 ,如泣如诉 ,读之无不令人动容。 首 页 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文白对照1 . 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下位置 , 先说理后讲情好不好 ? 提示 : 不好。 出于情 , 归于理 , 先动之以情 ,再晓之以理 , 陈情于事 , 寓理于情。 总之 , 全文首先陈述个人的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 ,突出母孙 12、的特殊关系 ,作为陈情的依据。 继而写自己愿意奉诏 , 但又因为刘病日笃 ,处于狼狈之境 ,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 接着抬出朝廷以孝治天下的大旗 , 恳求准许所请 ;同时表明自己的心迹 ,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 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 全文构思缜密 , 脉络分明 , 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首 页 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文白对照2 . 有论者认为 , 李密反复强调孝亲 , 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 你同意这一观点吗 ? 提示 : 观点1 借口说 李密对蜀 汉念念不忘 , 他曾说刘禅 “ 可次齐桓 ” , 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 , 内部矛盾重重。 李密以一亡国之臣 , 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 , 而暂存观望之心了。 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 , 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 , 因此 “ 诏书切峻 , 责臣逋慢 ”。 这就使李密在 “ 辞不赴命 ” 时 , 有了更大的困难。 然而李密抓住了 “ 孝 ”字大做文章 , 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 , 而是委婉陈辞 , 动之以情 , 恰到好处地解决了 “ 不从皇命 ” 的难题。 观点2 不是 借口说 李密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以应诏的。 读完全篇 , 我们可以体味到 , 他的孝心不是虚假的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