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生物专题复习课件(10)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共70张PPT)内容摘要:

1、考点 33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考点 34 神经调节 考点 35 体液调节 考点 36 神经 体液调节的实例 考点 37 免疫调节 考点 38 内环境稳态的综合调节 理想树出品 高考考法突破 考法 1 关于内环境的相关判断及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应试基础必备 考点 33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考点 33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应试基础必备 1内环境的成分 (1)体液和内环境的概念 人和动物体内大量以 水 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 体液包括 细胞内液 和 细胞外液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 (3)内环境的成分 血浆的主要成分:如图所示, 考点 33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2)内环 2、境 (细胞外液 )的构成 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即 血浆 和 组织液 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而淋巴只能来自于 组织液 ,并成为 血浆 的一部分,但血浆不能转化成淋巴。 (血浆中 90%是 水 , 无机盐 约占 1%, 蛋白质 占 7% 9%。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也有不同,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的主要区别是前两者 蛋白质 含量很少。 应试基础必备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溶液渗透压 定义: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具体如下表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无机盐 、 蛋白质 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 3、压的 90%以上来源于 和。 考点 33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2)酸碱度 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 维持酸碱平衡的因素:存在 酸碱缓冲 对,如 血浆 溶质微粒数量 对水的吸引力 渗透压高低 越多 越大 越高 越少 越小 越低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37 左右。 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也是 37 左右。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 3内环境的生理作用 内环境是细胞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与体内各系统间发生密不可分的功能联系。 4稳态及其调节机制 (1)概念及实质 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4、实质:稳态是指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一种 相对稳定 的状态,内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2)稳态的调节机制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一种 反馈调节 ,神经 体液 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 调节机制。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及失调的表现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a血糖正常 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 b体温、 酶活性正常,细胞代谢正常; c渗透压相对稳定 细胞维持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内环境稳态失调的表现 血糖平衡失调导致低血糖、糖 5、尿病等; 中毒;渗透压失调 (如呕吐等 )导致细胞形态、功能异常;体温失调导致发热、中暑等。 返回考点目录 应试基础必备 考点 33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高考考法突破 考法 1 有关内环境的相关判断及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角度 1 内环境化学成分的判断 1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凡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均属于内环境成分。 (1)血液运送的气体及各种营养物质:如 、蛋白质、脂质、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核苷酸、无机盐等。 (2)血液运送的各种代谢废物:如 素、尿酸、氨等。 (3)血液运送的各种功能性物质:如激素、血浆蛋白等。 (4)组织液中的各种 6、功能性物质:如神经递质等。 考点 33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2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1)细胞内及细胞膜上的成分 (不分泌出细胞 ):如血红蛋白、载体蛋白、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呼吸酶、 录、翻译有关的酶等。 (2)细胞外直接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液体 (尿液、原尿、消化液、泪液、汗液等 )。 角度 2 内环境中发生的生理过程的判断 1能在内环境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血浆 体与抗原的识别及结合;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组织胺使毛细血管扩张。 2体内所有细胞直接获取营养物质的场所:都是内环境,不能直接从外界获取。 3代谢废物首先到达的场所:组织液。 代谢废物包 7、括 素、多余的 高考考法突破 角度 3 体内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的判断 考点 33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细胞名称 所生活的内环境 组织细胞 组织液 毛细血管壁细胞 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淋巴、组织液 血细胞 血浆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淋巴、血浆、组织液 角度 4 内环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相关图形的分析与判断 2拓展:由内环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归纳组织水肿的原因。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血浆而致使组织液浓度升高。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引起 8、组织液浓度升高。 (4)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或细胞内蛋白质减少,使血浆浓 度降低或细胞内液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 (5)肾小球肾炎,导致血浆蛋白透出而流失。 角度 5 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图示分析 (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体内细胞只有经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2)人体与此直接相关的四大系统是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消化系统负责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循环系统负责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的运输。 呼吸系统排出 2O(以气体形式 )。 泌尿系统排出尿素、 肤排出部分 机盐和尿素。 高考考法突破 考点 33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角度 9、 6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1内环境三大理化性质的维持 (1)血浆渗透压的维持:与蛋白质含量和无机盐离子有关。 (2)血浆 浆 2 剧烈运动血浆 烈运动后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浆,与血浆中的 酸不稳定释放出二氧化碳维持 2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原因分析 (1)肌无力: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2)不同物质及对稳态的影响:失水过多,可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代谢废物上升,可导致尿毒症; 浆中 过低,可出现抽搐。 (3)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 (可参考本考法角度 4相关内容 )。 高考考法突破 考点 33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返回考法 本考点结束 考点 33 人体内环境 10、与稳态 考点 34 神经调节 高考考法突破 考法 2 有关反射弧结构与功能的分析 考法 3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应试基础必备 考点 34 神经调节 考法 4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 应试基础必备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基本方式 (1)神经元:神经系统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神经元。 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由 细胞体 和 突起 构成。 突起可分为 树突和轴突。 轴突一般是一条较长的神经纤维,分支较少;树突是多条较短的神经纤维,分支较多。 考点 34 神经调节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并传导兴奋。 有些神经元具有分泌功能, 11、如下丘脑神经细胞。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 反射 反射的概念:在 中枢神经系统 的参与下,人或动物对 体内和外界环境 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 规律性 的应答。 反射的类型: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比较项目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区别 形成过程 先天具有的 后天形成的 刺激 非条件刺激 条件刺激 (信号刺激 ) 神经联系 永久性的 (固定的 ) 暂时性的 (可变的 ) 神经中枢 大脑皮层以下中枢 大脑皮层 联系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 , 没有非条件反射就没有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经过条件刺激 , 不断强化形成条件反射 结论: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 应试基础必备 ( 12、3)反射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 反射弧的结构 考点 34 神经调节 反射弧组成及作用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是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 (如神经组织 )或细胞感受 外界刺激 后,由 相对静止 状态变为 显著活跃 状态的过程。 (2)动作电位的形成 :神经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由于 内流而产生的内正外负状态,如图所示: 如图所示: b相应反射完成都离不开外界条件刺激和反射弧的完整。 c在传入神经都有神经节结构。 d两者中枢都在脊髓,属低级中枢,都受高级中枢调控。 e缩手反射由 3个神经元组成,内有 2个突触结构,而膝跳反射只有 2个神经元,内有 1个突触结构。 f最简单的反射弧至少包括两 13、个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1)静息电位的形成:由于 K 外流而产生的内负外正状态,如图所示: (3)兴奋的传导 传导形式:局部电流。 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存在 电位差 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了局部电流。 传导过程:静息电位 刺激 动作电位 电位差 局部电流。 传导特点:双向传导。 传导方向:与膜内的局部电流传导方向 一致 ,与膜外的局部电流传导方向 相反。 应试基础必备 考点 34 神经调节 结构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 概念:一般情况下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鞘只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形成接点。 分类 神经递质 a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兴奋性递质或抑制性递质。 如 14、:乙酰胆碱为兴奋性递质。 b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2)神经冲动的传导 传导过程:轴突 突触小体 突触小泡 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下一个神经元 )。 信号转换: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特点:单向性 (原因是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突触延搁 (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原因是兴奋由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需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 )。 应试基础必备 考点 34 神经调节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突触间传递的比较 (1)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比较项目 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在突触间的传递 结构基础 神经元 (神经纤维 ) 突触 (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 ) 刺激方式 电刺激 化学刺激 传导形式 局部电流 电信号 化学信号 (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