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7课诗五首内容摘要:

家有利 ,不论生死 ,也要去干 ,岂能因为个人祸福而避后趋前。 这两句话表现了诗人深怀忧民之心、忠君之意 ,难忘报效国家的情怀。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目标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技巧 1.《登快阁》的尾联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 提示 :尾联用 “归船 ”“长笛 ”“白鸥 ”等词语 ,将 “想弃官归隐 ”这种抽象的思想感情用形象的东西表达出来 ,增加了诗的形象之美。 从全诗的结构看 ,这个结尾也是相当精彩的 ,不但呼应了起首 ,顺势作结 ,给人以 “一气盘旋而下 ”之感 ,而且意味隽永 ,让人想象无穷。 “多豪丽语 ,言征伐恢复事 ”。 《书愤》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试加以分析。 提示 :颔联最能体现这一特点。 因为颔联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勇抗金的战斗情景。 “楼船 ”“铁马 ”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 ,形象地表明了诗人的理想 ——渴望北伐 ,恢复中原 ,向往火热的战斗生活。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反对机械模拟 ,《论诗 (其二 )》就体现了这一点。 请结合本诗的结构 ,分析这首诗是怎样体现创新观点的。 提示 :第一、二句先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 ,指出即使是他们的诗篇也有历史局限性。 第三、四句诗人呼唤创新意识 ,希望诗歌写作要有时代精神和个性特点 ,大胆创新 ,反对沿袭守旧。 世人常常用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来赞美人才辈出 ,或新一代的崛起 ,犹如滚滚长江 ,无法阻拦。 4.《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特点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提示 :对仗工稳而灵活是这首诗写作技巧上的一个特点。 如以“国家 ”对 “祸福 ”,以 “生死 ”对 “避趋 ”,按词性来说 ,都是正对。 “生死以 ”的 “以 ”字作 “任凭 ”解 ,是动词。 而 “避趋之 ”的 “之 ”字是虚词。 诗人既用 “以 ”字的实词义表达思想内容 ,又借它的虚词义来与 “之 ”字构成对仗 ,显示了诗人驾驭文字的深厚功力。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1.“书愤 ” 意为书写心中愤慨 ,但《书愤》一诗通篇不见 “ 愤 ” 字 ,然而细细品味之 ,作者的愤慨之情又无处不在。 请试作分析。 提示 :首联上句 “ 早岁那知世事艰 ” 是现在的慨叹 ,下句 “ 中原北望气如山 ” 是早岁的豪情 ,形成全诗的基调。 颔联不用动词 ,不用虚词 ,只用六个名词组接 ,就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 这联承接 “ 气如山 ” ,将诗人的报国愿望渲染得更具体、鲜明 ,再次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与首联相比 ,悲愤之情更加强烈。 颈联从颔联的雄壮之巅跌落 ,从回忆到现实 ,回应首句 ,诗意转为悲凉。 “ 塞上长城 ” 只能 “ 空自许 ” ,“镜中衰鬓 ”也早 “ 已 ” 斑白 ,“空 ” 是叹壮志未酬 ,“已 ” 是叹韶华已逝 ,愿望落空。 一“ 空 ” 一 “ 已 ” ,互为映照 ,有无限沉痛 ,也有极大悲愤。 尾联通过赞许诸葛亮 ,揭示全诗 “ 愤 ” 的由来。 综观全诗 ,首联感叹世事 ,颔联回顾当年 ,颈联叹息时光 ,尾联借古讽今 ,一 “ 愤 ” 字贯串始终。 这 “ 愤 ” 通过理想与现实 ,早岁与晚年两组对比表现出来 ,愤壮志成尘 ,愤年华已老 ,最终愤求和派。 “ 愤 ” 中含悲 ,“愤 ” 中含壮 ,全诗风格豪放悲壮 ,不愧为陆游七律中的冠冕之作。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2.《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中 ,诗人说他本是为了排遣心中的 “郁塞 ”而在酒后登台眺江的 ,那诗人因何心情郁闷 ? 提示 :作者是从历史的教训而生忧患。 石头城下的涛声使他想起了三国、六朝的旧事。 当年南朝陈后主君臣曾以为 “长江天堑 ,古来限隔 ,虏军岂能飞渡 ”,后来却成为北军的阶下囚。 三国吴主孙皓听信 “黄旗紫盖见于东南 ,终有天下者 ”的谣传 ,带了王室及后宫数千人去洛阳称帝 ,结果途遇大雪 ,士卒怨怒 ,只好返回。 过了九年 ,晋军伐吴 ,吴在长江险要之处设置铁链 ,横锁江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