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下《诗词九首》ppt课件02内容摘要:

1、诗词九首饮酒陶渊明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 诗经 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 田园诗 ,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 田园诗人 了。 陶渊明 就是 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 与 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 谢灵运 被 合称为“陶谢”。 作者简介:陶渊明( 365潜 , 字渊明 ,一字 元亮 , 东晋 时期著名的 山水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著 五柳先生传 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 后人称 “ 靖节先生 ”。 2、陶渊明今存诗歌 125首,其中四言诗 9首,五言诗 116首。 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魏以来继承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 后代批评家常用 质朴、平淡、自然 评价 陶诗的风格 ,称其为 “田园诗人”。 陶渊明现存文 12篇,其中辞赋 3篇,韵文 5篇,散文 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 散文首推 桃花源记。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 饮酒 诗 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 3、的第五首。 孟浩然,李白 ,杜甫 ,白居易, 仰慕 陶渊明人品尤其李白那种“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 ,和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欧阳修还说:“吾 爱 陶渊明,爱酒又爱闲。 ”苏东坡一生把陶渊明当成 良师益友 ,不但爱好其诗 ,更仰慕他的为人。 晚年在 与苏辙书 中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 师范 其万一。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 知己。 在 水龙吟 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哪些作品 ?1、 桃花源记 (散文 )2、 五柳先生传 (传记)3、 归园田居 (田园诗)饮 酒陶渊明结庐 在 人境,而无 车马 喧 4、。 问君 何 能尔,心远 地 自偏。 采菊 东篱 下,悠然 见 南山。 山气 日夕 佳,飞鸟 相与 还。 此中 有 真意,欲辨 已 忘言。 按节奏诵读诗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生活是如此的平静、心灵是如此的安宁呢。 原来是自己保留着一颗远离俗世的心。 这几句语言朴实,却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 解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 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那么富有人情,都能让人忘记周围的一切,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5、,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 解释:1、 想想这首诗讲了几层意思,分别写的是什么。 2、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生活是如此的平静、心灵是如此的安宁呢。 3、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谈谈你喜欢的原因1至 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至 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原来是自己保留着一颗 远离俗世的心。 这几句语言朴实,却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悠然 ” 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如果把“ 见 ” 改成 “ 望 ” 好不好。 为什么。 “ 6、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 恬淡、悠闲 、对生活无所求的 心情。 改成“望”不好 ,“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将作者的主观情感(采菊的悠闲自得)与客观景物(南山美景)融为一体 ,相互映衬, 达到 物我合一, 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心和自然亲近。 显示出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与那些官场中人孜孜以求名利截然不同。 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诗人从中体会乐趣。 而飞鸟归巢自然勾起了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写南山美景)探究: 1、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 7、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感悟到的人生真谛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由山中之景领会到人生真谛,但诗人并未明辨。 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 (总结全篇、点名主旨)3、 结合诗作学习,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造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 参加社会活动。 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8、一、背诵默写:1、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 2、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 (悠然见南山采菊东篱下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过故人庄孟浩然孟浩然 (689 740) 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 (今湖北襄樊 )人,世称孟襄阳。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是唐代一位丌甘隐居 ,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30岁曾到过长安应试求仕 ,失意而返回故里。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这首诗是作者早年隐居鹿门山时,应故人邀请到农做客时所写,描述了田园生活 9、的乐趣。 了解作者 这首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他被一位村居的朋友邀请到家里做客,因而写了这首诗。 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景,像一幅田园风景画。 写作背景故人具鸡 黍 , 邀 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 郭 外 斜。 开 轩 面场 圃 ,把酒话 桑麻。 待 到 重 阳日, 还 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p :拜访,探访,看望。 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 2. 具:准备。 具鸡黍:杀鸡做饭。 3. 合:环绕。 4. 轩:指窗户。 5. 就菊花:指欣赏菊花与饮酒。 重点词品析首联: 故人 具 鸡黍 ,邀我 至 田家。 具 :准备。 鸡黍 :饭菜。 至: 到。 此诗句意思:老朋友准备了饭菜,邀请我到他家作客。 颔联: 绿树 10、村边 合 ,青山 郭 外 斜。 合: 环绕。 郭: 村庄的四周。 斜: 斜立。 此诗句意思是:村边绿树环绕,村庄的四周青山斜立。 村边绿树和,郭外青山斜。 颈联: 开 轩 面场圃 , 把酒 话 桑麻。 轩 : 窗户。 面场圃 : 面对打谷场和菜园。 把酒: 拿起酒杯。 话 : 说,闲谈的意思。 桑麻: 庄稼。 此诗句意思是:打开窗户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园。 拿起酒杯边喝酒边谈论庄稼(的生长情况)。 尾联: 待到 重阳日, 还 来 就菊花。 待到: 等到。 还: 回到原处或恢复原状。 回到朋友家。 就菊花: 来欣赏菊花与饮酒。 此诗句意思是:等到重阳节时,再来这里边欣赏菊花边饮菊花酒。 老友备好了丰盛的饭菜,邀我到他的田舍做客。 11、村外绿树环绕,村子的四周青山斜立。 打开窗子面对打谷场和菜园,把酒对饮畅谈农事。 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来饮酒赏花。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朗诵欣赏与明意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朗诵与品悟请同学们自读几遍,想想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考:1、读了此诗,你觉得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感情。 3、诗中描写田园风光的是哪句。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再找一句运用相同修辞的句子。 (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 12、村做客的事情)(诗人与故人的真挚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对仗(对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诗歌品赏:富安中学刘瑛1、古诗中,哪一句写了朋友邀我到他家做客。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2、朋友邀请我做客,为我准备的是什么。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鸡黍。 我和朋友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 1、古诗中哪一句话描写了村庄的环境呢。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村庄的环境。 村边绿树环绕,村庄的四周青山斜立。 远景和近景相结合,体现了农村秀美的自然景色。 1、古诗中,那一句话描写了把酒闲话的场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2、作者和朋友在喝酒的时候,面对的是什么。 谈论的是什么。 面对的 13、是打谷场和菜园,谈论的是庄稼的生长情况。 这一句诗描写了恬淡闲适的农村生活。 1,“把酒话桑麻”中的“桑麻”指的是什么。 2, 假设你就处在当时的环境当中,你会与故人说些什么话。 (用现代话语表达)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 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丼杯饮酒,闲谈农事中。 本诗描绘了 _的自然风光和_的农家生活,表达了 _农村秀美恬淡闲适诗人与故人的真挚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作者简介:杜甫 ,字 子美 ,诗中尝自称 少陵野老 ,世人称为 杜少陵。 开元后期,丼 14、士丌第,漫游各地。 后居长安近十年。 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 后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 杜工部 之称。 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 诗圣 ”。 有 杜工部集 传世。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 ( 735) ,杜甫赴洛阳应试落第 , 于是漫游齐 、 赵( 今山东 、 河南 、 河北省 ) 一带 , 这诗是游泰山时所作。 泰山为东岳 , 是五岳(西岳华山 、 南岳衡山 、 北岳恒山 、 中岳嵩山 )之首。 15、 近岳而望 , 并未登山 , 所以题为 “ 望岳 ”。 诗中描绘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象 , 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 都是从 “ 望 ” 字着笔的。 泰山整体感知望 岳杜 甫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巍然峻拔的泰山呵 ,郁郁碧青的山色,覆盖了辽阔的齐鲁大地。 写作者远望所见。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造化钟神秀, 阴阳 割昏晓。 这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 造化万物的大自然,使你汇聚了天地间的神奇和俊秀。 横亘的山姿,使南北晨光暮色截然分明。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荡胸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