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大二轮配套ppt课件 2-4“周而复始”的酶和ATP内容摘要:

1、必考点 4“ 周而复始 ” 的酶和 胞 )(1)酶的化学本质 、 基本组成单位和合成场所分别是什么。 (2)酶的特性有哪些。 设计实验验证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3)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有哪些。 是怎样影响的。 )(1)(2)程及利用是怎样的。 核心提炼 夯实基础 突破要点题组突破 剖析题型 二 、 一 、 一 、 一 ”核心 提炼催化作用蛋白质或 低活化能 图 1中加酶的曲线和加无机催化剂的曲线比较:酶 具有_。 图 2中两曲线比较表明酶 具有 _。 (1) 二类曲线 ”(2)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曲线 分析图 3和图 4:温度或 响 来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分析图 5: ,。 酶的活性底物 2、浓度酶浓度(1)验证酶的专一性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淀粉或蔗糖淀粉酶 应用 检测 反应物 , 不能选用碘液 , 因为碘液无法检测蔗糖是否被分解。 (2)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实验室使用的 - 淀粉酶最适温度 为。 不宜选用斐林试剂鉴定 , 因为 是 干扰条件。 实验步骤不能颠倒,否则会使实验出现较大误差。 斐林试剂60 两类 ” 实验设计温度(1)“ A” 为。 (2)“ A” 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3)“ A” 为。 (4)核苷酸: “ A” 为。 四种 ” 化合物结构中的 “ A”腺苷腺嘌呤核糖核苷酸腺嘌呤(1)产生:光合作用 的 ; 有氧呼吸 、 无氧呼吸。 (2)场 3、所 真核细胞: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 线粒体基质和内膜 、 细胞质基质。 原核细胞:细胞膜和细胞质。 (3)利用:各种耗能反应。 光反应产生的 作用 、 特性的相关判断(1)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 (2011天津 , 1A)( )(2)水稻细胞内合成的某物质 , 能够在常温下高效分解淀粉 ,该物质含有羧基 (2009广东 , 3D)( )(3)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度(2013新课标 , 6C)( )题组一 理清酶的本质、作用与特性题组突破(4) 酶 既 可 以 作 为 催 化 剂 , 也 可 以 作 为 另 一 个 反 应 的 底 物(2013新课标 , 4、6D)( )(5)滴加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 ” 的 原理 (2013四川 , 4 ( )(6)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 (2013新课标 , 6A)( )(7)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 (2013新课标 , 6B)( )(8)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将酶与底物溶液在室温下混合后于不同温度下保温 (2014山东, 4D)( )2.(2015海南 , 4)关于生物体产生的酶的叙述 , 错误的是 ( )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 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 少数 脲酶 溶于水后能够催化尿素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 , 蛋白酶 可以催化蛋白质水解 , 淀粉酶 5、可以催化淀粉水解 , 它们都属于水解酶 , 植物 细胞的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 , 细菌细胞壁由肽聚糖等物质组成 , 而酶具有专一性 , 纤维素酶只能催化水解纤维素 , 所以 答案 概念模型 、 数学模型等。 而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 ,如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 就是物理模型。 下图为某同学所作的酶催化作用的模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一定是蛋白质 , 因为 表示氨基酸 , 则该生理过程表示 脱水 也无上述模型表示的 生理 过程解析 该图中 的结构能反映出酶的专一性 , 故 酶 是催化剂 , 反应前后酶的数量和性质保持不变 , 故 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6、或 故 图 中化学反应属于物质的分解 , 不可能是脱水缩合 , 故 人 成熟的红细胞不能合成酶 , 但是含有许多酶 , 能催化多种化学反应 , 故 答案 A(1)酶既可在细胞内 , 也可在细胞外发挥催化作用。 (2)酶的催化作用是指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 提高反应速率 , 但不改变化学反应的方向和平衡点。 (3)在化学反应前后,酶的性质、数量并不发生改变。 易错警示 关注酶的 “ 3” 一组将萝卜磨碎 , 制得提取液后立即冷藏 , 取几支试管 , 分别加入 9的过氧化氢溶液 , 30 保温 , 然后在每支试管中加入 4滴冷藏的提取液;第二组重复上述实验 , 但把提取液的添加量减半;第三组重复 7、第一组实验 , 但在滴加提取液之前先对其进行 80 高温处理。 然后将实验结果绘成下图的曲线 , 表示一 、 二 、 三组结果的曲线分别是 ( )题组二 关注酶实验 , b、 c c、 a、 c b、 二组比第一组酶量 减半 ,其他 相同条件下反应速率比第一组小 , 所以第一组对应曲线 b, 第二组对应曲线 a。 第三组滴加提取液之前先对其进行 80 高温处理 , 酶变性失活 , 过氧化氢不会被催化分解 , 对应曲线 c。 答案 气体 产生速率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据图可知: 有多种酶参与 ; 最适; 40 是酵母菌发酵的比较适宜的温度; 50 时酶逐渐失活; 0 时酶逐渐失活。 正确的是 8、( )A. B.C. D.解析 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而影响气体产生量。 从图中可以看出 , 40 时气体产生速率最大 , 是酵母菌发酵的比较适宜的温度;高温会破坏酶的分子结构而使酶失去活性; 50 时气体产生速率逐渐降低 , 说明酶逐渐失活; 0 时气体产生速率低 , 是由于低温抑制了酶的活性。 答案 某种酶促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其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该酶促反应速率随 下列相关分析 , 正确的是 ( )点适当提高温度或在 反应 速率 点代表该酶的最适 适宜条件对应于图中的 D、 均可得到 上图 曲线解析 首先根据曲线变化判断乙曲线代表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 丙曲线代表 甲 9、曲线是在最适温度下测定的 , 故在 反应速率将降低 , 故 图 中 故 应该在最适 低温下保存 , 故 过氧化氢 受热易分解 , 故当用过氧化氢酶研究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时 , 高温时反应速率不会为零 , 故 答案 C(1)看两坐标轴的含义:分清自变量与因变量 , 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看曲线的变化:利用数学模型法观察同一条曲线的升 、降或平的变化 , 掌握变量变化的生物学意义。 如在分析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时 , 一般情况下 , 生成物的量未达到饱和时 , 限制因素是横坐标所表示的因素 , 当达到饱和后 ,限制因素是除横坐标所表示的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 技法提炼 “ 四看法 ” 10、 分析酶促反应曲线(3)看特殊点:即曲线的起点 、 终点 、 顶点 、 转折点 、 交叉点等五点 , 理解特殊点的意义。 (4)看不同曲线的变化:理解曲线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不同曲线的异同及变化的原因。 7.(2015浙江 , 31)现有一种细菌 M, 能够合成某种酶 , 并能分泌到细胞外。 为了研究其培养时间与细胞数 、 细胞外酶浓度和总酶浓度的变化关系 , 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写出实验思路 , 并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若干个培养瓶 、 培养液 、 细菌 M。 (要求与说明:实验仅设一组;实验仪器、试剂、用具及操作不作具体要求;实验条件适宜。 )题组三 要想考得好 , 实验要抓牢请回答 11、:(1)实验思路:(2)预测实验结果 (设计一个坐标系 , 并绘制预测的细胞数 、 细胞外酶浓度和总酶浓度的变化曲线 )。 (3)测定总酶浓度时,应对细胞做 处理。 解析 本题是实验设计题 , 从题目叙述可知 , 细菌 研究培养时间与细胞数 、 细胞外酶浓度和总酶浓度的变化关系时 , 要求只设计一组实验。 实验思路:要测得细菌 细胞外酶浓度和总酶浓度 , 需要培养细菌 M, 在不同培养时间测定细胞数 、 细胞外酶浓度 、 总酶浓度。 由于测定总酶浓度时要破碎细菌细胞 , 所以开始要设计多组相同的培养瓶培养相同数量的细菌 M, 在不同的培养时间测定一个 培养瓶中的细胞数 、 细胞外酶浓度和总酶浓度 12、 , 做好记录 ,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以时间为横坐标 , 细胞数和酶浓度为纵坐标设计一个坐标系 , 绘出细胞数 、 细胞外酶浓度和总酶浓度的变化曲线。 在培养过程中 , 细胞数量的变化曲线类似于 “ S” 型增长曲线 , 细胞外酶浓度应小于总酶浓度。 答案 (1) 取细菌 M, 稀释后 , 分别等量接种于若干个含等量培养液的培养瓶中。 取其中的培养瓶 , 分别测定细胞数 、 细胞外酶浓度和总酶浓度 , 并记录。 在培养过程中 , 每隔一段时间 , 重复。 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2)如图所示(3) 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能催化葡萄糖分解的酶 , 有人认为是一种能催化蔗糖分解的酶。 请回答以下问题:(1)写出鉴定此物质的化学本质是否是蛋白质的两种方法:第一种鉴定方法: _。 第二 种鉴定方法 :。 解析 蛋白质 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会产生紫色反应;不溶于水的蛋白质在蛋白酶的催化下可以水解为溶于水的多肽、氨基酸。 用双 缩脲 试剂用蛋白酶处理(2)为了探究此物质是催化葡萄糖分解的酶还是催化蔗糖分解的酶 , 研究人员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过程 , 请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 水浴 加热后 , 如果 , 说明该物质是能催化蔗糖分解的酶; 如果 _, 则 说明该物质是能催化葡萄糖分解的酶。 解析 葡萄糖 是还原糖而蔗糖是非还原糖 , 但蔗糖分解的产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