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考前三个月知识专题课件 13-生物技术实践内容摘要:

1、专题 13 生物技术实践直击考纲1. 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2. 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 3. 利用微生物发酵来生产特定的产物。 4. 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的成分。 5. 运用发酵加工食品的基本方法。 6. 植物的组织培养。 考点三十九微生物 的利用真 题 重 温1 判断下列有关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的叙述(1)常用液体培养基分离获得细菌单 菌落 ( )(2)用蒸馏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 经高温 、 高压灭菌后倒 平板 ( )(3)纯化菌种时 , 为了得到单菌落 , 常采用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 法 ( )(4)测定培养液中微生物数量 , 可选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计数( 2、 )(5)玉米秸秆中的纤维素经充分水解后的产物可被酵母菌利用发酵生产酒精。 培养酵母菌时 , 该水解产物为酵母菌的生长提供碳源。 发酵过程中检测酵母菌数量可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 计数 ( )用抗生素前 , 有时需要做细菌耐药实验。 实验时 ,首先要从病人身上获取少量样本 , 然后按照一定的实验步骤操作 , 以确定某致病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 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从样本中获取致病菌单菌落 , 可用 _法或 _法将样本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 , 经过选择培养 、 鉴别等步骤获得。 解析 微生物 纯化的方法主要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答案 划线 (平板划线 ) 稀 3、释涂布 (或涂布 )(2)取该单菌落适当稀释 , 用 _法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 , 在 37 培养箱中培养 24 h, 使其均匀生长 , 布满平板。 解析 根据微生物的特点对其进行一系列浓度梯度稀释 ,然后用涂布法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 , 再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涂布(3)为了检测该致病菌对于抗生素的敏感性 , 将分别含有 A、B、 C、 D 四种抗生素的滤纸片均匀置于该平板上的不同位置 , 培养一段时间后 , 含 说明该致病菌对抗生素 说明该致病菌对抗生素 的小 , 说明 _;含 的小 , 且透明圈中出现了一个菌落 , 在排除杂菌污染的情况下 , 此菌落很可能是抗生素 _。 解析 对某种抗生素越 4、敏感的致病菌 , 在该抗生素存在的范围内越不易生存 , 形成的透明圈就越大。 故含 说明有抗生素 说明致病菌对抗生素 通过含 的透明圈小 , 说明该致病菌对 的弱; 说明该致病菌对 但是在透明圈上出现一个菌落 , 又排除杂菌污染 , 判断此菌落的微生物对抗生素 答案 敏感 不敏感 该致病菌对 的弱耐药菌(4)根据上述实验结果 , 为达到抗菌目的 , 最好应选用抗生素 _。 解析 根据以上分析 , 为达到抗菌的目的 , 最好选择抗生素 A。 母菌直接利用淀粉的能力很弱 , 有人将地衣芽孢杆菌的 因转入酵母菌中 , 经筛选得到了可高效利用淀粉的工程酵母菌菌种 (过程如图甲所示 )。 (1)图甲中 , 5、过程 需要的酶有 _。 为达到筛选目的 , 平板内的固体培养基应以_作为唯一碳源。 、 过程需重复几次 , 目的是_。 解析 图甲中过程 为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 需要的酶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及 筛选可直接利用淀粉的菌种 , 宜制备以淀粉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图示 、 过程需重复几次 , 其作用在于 “ 纯化 ” , 从而进一步筛选出分解淀粉能力更强的酵母菌。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 )某同学尝试过程 的操作 , 其中一个平板经培养后的菌 落 分 布 如 图 乙 所 示。 该 同 学 的 接 种 方 法 是_;推测该同学接种时可能的操作失误是 _。 解析 图乙所示培养基平板中的菌落呈分散分布 , 6、应为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的结果 , 然而 , 该平板上菌落并非“ 均匀分布 ” 而是相对集中于左侧 , 这可能是由于制作平板时 “ 涂布不均匀 ” 所致。 稀释涂布平板法涂布不均匀(3)以淀粉为原料 , 用工程酵母菌和普通酵母菌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密闭发酵 , 接种 _菌的发酵罐需要先排气 , 其原因是 _。 解析 若以 “ 淀粉 ” 为原料 , 则相对于普通菌种 , 工程酵母菌因转入了 因 , 其利用淀粉的能力将更强 ,故发酵产生 因此需要先排气。 工程酵母工程 酵母菌分解淀粉产生葡萄糖的能力强 ,导致酒精发酵产生 回 归(1)无菌技术:主要包括消毒和灭菌。 消毒方法:常用煮沸消毒法 、 巴 7、氏消毒法。 常用灭菌方法:灼烧灭菌 接种环 、 接种针等金属器具;干热灭菌 主要针对玻璃器皿等;高压蒸汽灭菌 主要针对培养基等。 (2)如图为倒平板操作过程 , 操作时要待培养基冷却至 50 左右时 , 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制备固体培养基最后要将平板倒置 , 其主要目的是防止培养皿盖上的水珠滴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3)平板划线操作(4)稀释涂布平板法:先将菌液进行一系列梯度稀释后涂布平板 , 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 , 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将被分散成单个细胞 , 从而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落。 如图所示:)分离 选择培养基 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以分离出酵母菌和霉菌。 培养基中加入高浓度 8、的食盐可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 培养基中缺乏氮源时 , 可以分离得到固氮微生物。 当培养基的某种营养成分为特定化学成分时 , 也具有分离效果。 改变微生物的培养条件 , 也可以达到分离微生物的目的 ,如将培养基放在高温环境中培养只能得到耐高温的微生物。 (2)计数 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筛选菌株。 菌计数法和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前者为了增强实验的说服力和准确性 , 则需设置重复组 , 一般选择菌落数在 30 300的平板进行计数。 壤取样 样品的稀释 微生物的培养与观察。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 根据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壤取样 选择培养 梯度稀释 涂布平板 挑选菌 9、落。 (3)鉴定方法鉴定分解尿素的细菌含酚红指示剂的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 细菌 指示剂变红, 错误的是 ( ) 特 训解析 微生物培养过程中要进行无菌操作 , 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 , 温灭菌可杀死所有微生物 , 线分离可在培养基上获得逐渐变稀分布的单菌落 ,案 并从中筛选出能分解石油的细菌。 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解析 稀释涂布平板法有利于将细菌分离形成单个菌落 ,利于计数 , 因此 , 如果是通过菌落数来估算细菌的数量 ,应该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细菌进行计数;要筛选出能分解石油的细菌 , 应该采用选择培养基 , 即以石油作为唯一碳源进行培养 , 在这种培养基上只有能分解石油的细菌才能生 10、长繁殖;操作时要无菌操作 , 称取和稀释土壤应在火焰 旁。 答案 说法正确的是 ( )题考查我们对微生物的营养和能源的理解。 对一些微生物来说 , 含 C、 H、 O、 又是氮源。 但不能提供能量。 2是无机物 , 也是微生物的碳源和氮源。 硝化细菌所利用的氮源是无机氮源氨 , 同时氨也为硝化细菌提供用以化能合成作用的能源。 答案 正确的是 ( ) 接种环在火焰上灼烧灭菌 在火焰旁冷却接种环 ,并打开棉塞 打开棉塞的试管口通过火焰 将已冷却的接种环伸入菌液 , 沾取一环菌液转移到一装有无菌培养基的试管中 将试管口塞上棉塞 接种环再次灼烧灭菌A. B.C. D.查某河流的水质状况 , 某研 11、究小组测定了该河流水样中的细菌含量 , 并进行了细菌分离等工作。 回答下列问题:(1)该小组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检测水样中的细菌含量。 在涂布接种前 , 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先行培养了一段时间 , 这样做的目的 是 _;然后 , 将 1 00倍 , 在 3个平板上用涂布法分别接入 0.1 适当培养后 , 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 39、 38和 37。 据此可得出每升水样中的活菌数为 _。 解析 为了 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 , 可在涂布接种前 , 随机取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先行培养一段时间。 0.1 39 38 37)/3 38个活菌 , 则每毫升稀释液中活菌的数目为 38/380, 则 12、稀释前每毫升水样中活菌数目为 380 100 104, 则每升水样中活菌数目为 104 1 000 107。 答案 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 107(2)该小组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水样中的细菌。 操作时 ,接种环通过 _灭菌 , 在第二次及以后的划线时 , 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 这样做的目的是_。 解析 接种环 、 接种针等金属用具可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灼烧 , 以达到迅速彻底灭菌的目的。 在第二次及以后的划线时 , 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 , 其目的是将聚集的菌体逐步稀释以便获得单个 菌落。 灼烧将聚集的菌体逐步稀释以便获得单个菌落(3)示意图 中 , _表示的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培养后得到的结果。 解析 比较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