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成因课件沪科版选修3-1内容摘要:
则运动,没有定向运动,在一段时间 t内,通过导体某一截面的电荷是双向的,其数值又是相等的,电流为零,故 A错.电流是一个标量,因为其运算不符合矢量运算法则.为了便于研究电流,人们规定正电荷定向运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正方向,以区别于负电荷的定向运动,故 B错.在国际单位制中,共有七个基本量,电流便是其中之一,故 C正确.对于导体,其两端电势差为零时,导体内无电场,电子不能定向运动,故电流为零, D正确. 答案 : CD 3.某电解池中,若在 2 s内各有 1019个 2价正离子和 1019个 1价负离子通过某截面,那么通过这个截面的电流是 ( ) A. 0 B. A C. A D. A 解析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但 “+ ”“- ”电荷同时向相反方向定向移动时,通过某截面的电荷量应是两者绝对值的和.由题意可知,电流由正、负离子定向运动形成,则在 2 s内通过截面的总电荷量应为: q= 10- 19 2 1019 C+ 10-19 1 1019 C= C.由电流的定义式知: I=q/t= ()A= A. 答案 : D 4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电流通过导体时,沿电流的方向电势逐渐降低 B .由 I =UR可知,通过一段导体的电流与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C .由 R =UI可知,导体的电阻与电压成正比 D .对一段确定的导体来说,UI的值不随 U 或 I 的改变而改变 答案 : AC 5.如图 3- 2- 3所示,一根截面积为 S的均匀长直橡胶棒上均匀带有负电荷,每米电荷量为 q,当此棒沿轴线方向做速度为 v的匀速直线运动时,由于棒运动而形成的等效电流大小为 ( ) A . v q B.qv C . q v S D.q vS 图 322 答案 : A ( 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 形成电流需满足两个条件: ①内因:要有能自由移动的电荷 .金属导体中的自由电子,电解液中的正、负离子,都是自由电荷 . ② 外因:导体两端存在电压(电势差) . (2)导体中有电流时应区分三种速率:电流传导速率、无规则热运动速率、自由电荷定向移动速率 . 对电流的概念及电流形成的理解 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由于这种运动向各个方向的机会均等,所以不会出现电流,要使自由电荷定向移动而产生电流,就需要对电荷施加力的作用,这种力通常为电场力 .当导体的两端有电势差(电压)时,就在导体内建立了电场,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而形成电流 .电源的作用就是维持导体两端的电压,从而使导体内部产生持久的电场,从而在导体中形成持续的电流 .从场的观点理解形成电流的条件,可以清晰地看到宏观与微观。32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成因课件沪科版选修3-1
相关推荐
1、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白居易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 菩萨蛮 走进江南, 谛听天籁江南人家水巷煮 茗 蛰 居 曝 背亘 古 月 晕 涮 羊肉赭 色 绿 林豪客 乌 桕恣 意 谛 听 剥 削槎桠 丰 腴 剥花生间 或 搁 不住中 间 搁 下l
1、师 说韩 愈作者介绍韩愈( 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县)。 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 25岁中进士, 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1、乡 愁席慕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走向前方,惦念着家园曹文轩前 方曹 文 轩 1954年生于江苏 盐城。 当代著名作家、学者。 1974年进入 北京大学 中文系。 现为该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精擅儿童文学,长篇儿童小说 山羊不吃天堂草 草房子 红瓦 等 主要文学作品集: 忧郁的田园 红葫芦
1、次落日”场景的 描写方法 和角度的变化。 会作者对西部的赞美之情。 高建群,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 遥远的白房子 雕像 大顺店 等 19部,长篇小说 最后一个匈奴 六六镇 古道天机 愁容骑士 白房子 5部,散文集 新千字散文 东方金蔷薇 匈奴和匈奴以外 我在北方收割思想 穿越绝地 惊鸿一瞥 西地平线 胡马北风大漠传 等 8部。 其中
1、赤壁赋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 宋代大文豪。 苏洵、苏辙韩愈 柳宗元欧阳修 苏洵苏辙 王安石 曾巩唐宋八大家(文)辛弃疾 苏辛(词)黄庭坚 米芾蔡襄苏黄米蔡(书法)三苏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他心情十分苦闷。 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