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教皇的权威ppt课件内容摘要:

1、第 14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宗教改革的背景: 宗教改革的内容: 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意义:加尔文关于宗教宗教不同于迷信。 宗教一般是由共同的信仰、道德规范、仪礼、教团组织等要素所构成。 物理研究到了尽头就是哲学,而哲学研究了尽头就是宗教。 杨振宁我们心灵所不可企及的东西就是宗教,它的美和崇高只能间接的、通过微弱的反光抵达我们,感受到这些。 只是在这意义上,我才是一个有宗教感情的人。 爱因斯坦 圣彼得大教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袖珍国家 梵蒂冈,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图为圣彼得大教堂宗教改革起因 (一种说法 )宗教改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经济方面: 新航路的开辟,对外贸易和经济的腾飞。 政治方面: 罗马天主教 2、会与欧洲各主权国家及社会各阶层的矛盾。 思想方面: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宗教方面: 天主教会腐败,基督徒要求振兴基督教。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另一种说法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教皇英诺森三世1、日益腐朽的天主教会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2、文艺复兴运动宣扬人文主义,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具体体现:森严的教阶、繁琐的仪式僵化的教规、贪婪的敲诈3、教皇兜售赎罪卷(导火线)二、马丁 路德与 九十五条论纲 1、生平简介2、改革导火线3、思想主张4、行动:5、性质:6、影响:因信称义 信仰上帝即可灵魂得救公布 九十五条论纲 ( 1)拉开序幕( 3、 2)改革性质( 3)历史舞台教皇兜售赎罪卷反对天主教会的思想文化改革运动“因信称义”路德在钻研 圣经 的 福音书 中看到了早期基督教会的民主、平等的精神,耳目为之一新。 福音书 告诉他: 耶稣基督之死,业已代人类在上帝面前赎了罪, 换言之,他从 圣经 中悟出了 “信仰耶稣即可得救” 的道理。 具体说来, 第一,人要想自己的灵魂得救,要依靠个人的虔诚的信仰,而不需要教会神职人员的干预。 第二,信仰的惟一依据是 圣经 ,而不是天主教会一手制定的神学。 这就是 “因信称义”。 它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 关于“赎罪券”亚尔伯特 是通过贿赂教皇当上大主教的。 为了还债,他自愿充当教皇的代理人,负责替教皇兜售 4、 “ 赎罪券 ”。 在销售 “ 赎罪券 ”时,他到处宣扬: 购买 “ 赎罪券 ” 的人,当钱币落到赎罪钱柜 “ 叮当 ” 作响时,死者的灵魂就立刻被送到了天堂。 购买“赎罪券”课堂设问请 思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新教废除教阶制度、不受教皇管辖、简化宗教仪式的改革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什么样的要求。 反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希望通过宗教改革达到提高自身社会地位、反对封建专制、实现社会平等的愿望,他们希望教会制度能让他们拥有更多的时间来增加资本的积累,更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 独树一帜的加尔 文1、背景: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许多国家先后接受了新教。 2、内容:( 1)”信仰得救“ 基督教原理 ( 2) 5、先定论 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3、实践:出版 基督教原理 、建立加尔文教、创立日内瓦学院、培养传教士(瑞士)4、影响: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活动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加尔文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 1559年,加尔文创办了日内瓦学院(即后来的日内瓦大学),学院训练出来的传道人分布于欧洲一些国家,其影响力遍及欧洲各国。 在 17世纪前,日内瓦大学只是一个拥有神学院和人类学学院的小学校。 到了 18世纪,医学院和自然科学院相继成立。 19世纪中期,政治学院和社会学学院也加入到其中。 现为瑞士第二大公立大学。 日内瓦大学加尔文在日内瓦宗教 6、改革运动:废除弥撒、拜圣像以及出售赎罪券;改进礼拜仪式,改进教会组织。 加尔文教的仪式四、宗教改革的意义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它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课小结封建宗教日益阻碍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教改革马丁 路德的“因信称义”加尔文的“先定论”新教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解放启蒙运动阅读与思考在路德因信称义的潜台词里包含着解放人的个性的革命主张。 它从神学角度论证了宗教的和现实的人身依附的不合理性。 罗竹风 宗教通史简编 你怎样理解路德因信称义的 7、潜台词。 路德的主张体现了这一时期蓬勃发展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神学束缚、打破教会精神独裁,争取精神自由和反封建的强烈愿望。 思考:课本 60页“解析与探究”同: 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目的都是为实现灵魂得以升入天堂。 异 : “因行称义” 本质仍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因信称义” 否定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赎罪券的掠夺,简化宗教仪式,给教徒极大的解放。 “信仰得救” 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就,进一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后者的继承和发展。 思考:”因信称义“与”因行称义“ 的分歧点 在哪里。 怎样才能获得上帝的拯救,是听从教会、服从教规,还是相信自己。 自我测评结 8、合马丁 路德和加尔文的思想,分析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含义。 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主要是指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华丽的祭坛教皇出巡第 27条 有人说当钱币一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时,灵魂就超脱炼狱飞入天堂,这是宣传者的捏造。 as as of 第 36条 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被赦罪或免罪。 a to of of 九十五条论纲 节选马丁路德( 1483 1546), 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 出生于富裕市民家庭,少年时受到严格的宗教教育, 18岁时进入爱尔福特大学学习法律。 1505年 9、,他断然放弃学业,进了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上了修道士,希望通过苦修,求上帝赦免自己的罪过,后入神学院学习。 1507年成为教士,1512年获得神学博士学位,不久应聘为萨克森维登大学哲学和神学教授,以后长期在该校任教。 曾于 1510和 1511年两次访问罗马,目睹了罗马教廷的腐败,这促使他改变了对天主教会的传统看法,并从事于宗教改革。 先后发表 罗马教皇权 论基督徒的自由 和 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 资料卡片至今在德国仍流传着这样一则马丁 路德的小故事:一年夏季马丁 路德在返乡探亲途中,突遇暴风雨,电光闪烁,火球落在他的脚前。 他自念死期临到,仆倒在地, 大呼:圣安娜救我。 我愿意成为一位修士。 瞬 10、间雨过天晴,结果他平安归家。 为了守此誓约,虽遭到家人大力反对,他仍坚决投进奥古斯丁修会,专心侍奉神。 进入修道院后,他从事最卑贱的工作,开关大门, 敲钟扫地, 清理房间,甚至在额富德城街上逐门逐户乞食,期望修道士的刻苦生活可以拯救他。 正是这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却在后来敢于挑战教皇的权威,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在欧洲引起轩然大波。 轻松一刻甲 :人生来是有罪的 ,只有尊崇上帝 ,忠实地履行七种圣礼 :洗礼、圣餐、悔罪等 ,通过苦修才能得到上帝的恩典。 乙 : 只要虔诚地信仰耶稣就可灵魂得救 ,无须经过烦琐的仪式。 这些仪式中,除圣餐外 ,皆是糟蹋钱财的多余之举 ,皆可废除。 甲 : 上帝是不与油嘴之人直接交往的 ,只有在我们教士的主持下 ,才能聆听到上帝的福音 ;否则 ,就要受到永世惩罚。 乙 :每个教徒 ,只要自己面对 圣经 ,真诚忏悔 ,就可直接与上帝心灵沟通 ,无须你们所谓尊贵的教士 ,凡信徒皆为祭司。 马教会马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