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2内容摘要:
运动等现象不好解释 变形虫的变形运动 变形虫在吞噬草履虫 新的发现: 随着新技术的运用,科学家发现膜蛋白并不是全部铺在脂质的表面,有的蛋白质是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的。 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 时间: 1970年 人物: 费雷和埃迪登等 实验: 将人和鼠的细胞膜蛋白质用不同荧光染料标记后融合 从而推翻了静止模型的观点 结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提出新的细胞膜模型 1972年, 桑格和尼克森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 细胞膜主要由流动的磷脂双分子层和嵌在其中 的蛋白质组成。 还有少量的多糖。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磷脂分子以疏水性尾部相对朝向膜的内侧,亲水性头部朝向膜的外侧,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 蛋白质或镶嵌在脂双层的表面,或嵌插 在其内部,或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表现出分布的不对称性。【必修1】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2
相关推荐
滴 2滴 不明显 少量 较多 大量 不复燃 不复燃 变亮 复燃 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速率不一样 反应条件 自变量 因变量 无关变量 y=kx y=kx+z 8滴 大量 复燃 变量 步骤 试管编号 说明 1 2 3 4 一 H2O2 浓度 剂量 二 剂量 结果 气泡产生 卫生香燃烧 结论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速率 2ml 2ml 2ml 2ml 3% 3% 3% 3% 常温 90℃
石的风化物,不具备肥力。 联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 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并且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 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 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质地一般较粗,含沙粒较多 质地一般教细,含沙粒较少 各种自然要素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作用 ( 1)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要素: 岩石、气候、水、生物、人类活动等 岩石 → 风化物
1、候怒第 讲 常见的酸和碱懈知能优化训练1. (2015 吉林)运输浓硫酸时,应在贮负上贴的标识是 )生命作从人 B C D 1.(2015 吉林)运输浓硫酸时,应在贮缸上贴的标识全人信人区 仿冯2. (2015 漳州)能使无色酚本溶液变红的是 A. 氧化钠溶液 B. 稀栈酸C. 阁饮水 D. 氢氧化钠溶液 仿冯2. (2015 漳州)能使无色酚本溶液变红的是 ( D )A. 氧化钠溶液 B.
红细胞表面积的 2倍 . 实验思考 : 1 从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 脂质的排列方式为双层排列 20世纪40年代,曾经有学者推测脂质两边各覆盖着蛋白质,但直到50年代,电子显微镜的诞生,科学家用它来观察细胞膜 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 三层结构 ,他大胆的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
生质层是否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选择材料用具、方法步骤 按预定方案进行实验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总结,写实验报告并适当交流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进一步探究 成熟的 (有中央大液泡 ); 活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植物细胞 (有细胞壁); 通过 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还可以得出哪些实验结论。 思考 •要观察细胞发生 质壁分离和复原 ,对材料有哪些要求。 原理 :
液泡又会 变大 ,细胞 膨胀。 成熟的植物细胞和外界溶液组成一个渗透系统 返回 外界溶液浓度 细胞液的浓度,细胞 失水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返回 外界溶液浓度 细胞液的浓度,细胞 吸水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返回 三、渗透作用原理的运用 ( 1)判断植物细胞的生活状况 ( 2)判断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 3)农业生产中的水肥管理 ( 4)生活中杀菌、防腐、腌制食品 三、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