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拓展模块寡人之于国也1内容摘要:

】 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 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 则安之。 ( 《 论语 》 ) 第一部分 ( 1)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 ( 24)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 ( 57) 阐述民可加多的措施。 梁惠王先是自诩治国尽力,接着表白赈灾移民,然后比较治国胜过邻国的情势,诸多铺垫之后,向孟子提出 “ 民不加多 ”的疑问。 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孟子的设喻说理打下了 “ 五十步笑百步 ” 的埋伏。 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这种希望更多民众归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 第一部分 ,梁王问难。 孟子并不直接回答 “ 民不加多 ” 的问题,用梁惠王热衷的打仗设喻,诱使对方反思自己 “ 以五十步笑百步 ” 的荒唐:移民移粟,搞的是小动作,跟邻国诸侯的治国不尽心,只是数量上的多少而已,没有本质的区别。 孟子借以暗示着梁惠王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而要使民加多,就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第二部分 ,孟子析因。 施仁政、行王道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第 5段,阐释 “ 王道之始 ”。 孟子认为,依时发展生产,使百姓生死无憾,是仁政的开始。 第 6段,阐释 “ 王道之成 ”。 孟子进一步提出“ 使民加多 ” 的根本措施,也是教养百姓的仁政蓝图:住宅 “ 五亩 ” ,农田 “ 百亩 ” ,以为百姓教养的物质基础;由是教民以行 “ 孝悌 ”大义,则 “ 王道可成 ”。 末了,孟子不失时机地指出治国者造成了社会的分配不公。 要革除虐政,施行王道,使百姓住有其宅,耕有其田,吃穿有其用,居处有其礼义,最终百姓归服。 第三部分 ,孟子释政。 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对外争城掠地,相互攻伐, “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 对内残酷剥削,税役繁重,各国劳力不足,兵员匮乏,争夺户口人力,就成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