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基础上册好雪片片1内容摘要:
第二部分(从“我每次经过那里”到“鼻子因而酸”):记述第一次买奖券和流浪老人为“我”扣扣子的事情,表现流浪老人善良的心灵。 作者写了两件有关流浪老人的事情:一是“我”第一次买老人奖券的事;一是老人为“我”扣扣子的事。 两件事,作者写法不一样,前者详后者略,前者重在写流浪老人的动作,后者重在写“我”的感受。 作者通过写流浪老人动作“艰困”、态度“慎重”,表现流浪老人虽然外表污秽但是内心善良;通过写“我”的感受,表现“明净的善意”给人带来的温暖。 这两件事充分地展现了流浪老人慈父般的胸怀和明净的善意,为下文的议论奠定了基础。 本文是一篇写人散文。 作者在 文章中刻画了一位外表污秽、境况 凄凉但心地善良的流浪老人的形象。 从这个“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的流浪老人的身上,作者“真正感觉到人明净的善意”,认识到“不管外表是怎样的污秽”,只要内心有“明净的善意”,那善意就会从内心深处涌现出 来。 流浪老人 外表污秽,境况凄凉 心地有“明净的善意” 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温暖他人 第三部分(“老人依然是街头的流浪汉”到结尾):以议论的方式,表达作者的看法,揭示文章的中心。 作者运用叙议结合的手法,在叙述的基础上议论,用议论点明文章的中心,说明无论处境如何都不能失去善良的本性、都要学会给别人以温暖的做人行事的道理。 文章最后一段引用庞蕴禅师的话,用“好雪”象征美好的心灵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用“当下即是”暗指随时给别人内心深处送去温暖,增加了文章的意蕴,深化了文章主题。 1.先抑后扬的手法 作者写流浪老人,先写其外表如何的污秽, “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 ” ,描写了一个满身油腻的老乞丐的形象,而后才写到流浪老人善良的心灵。 一抑一扬使流浪老人的外表形象与他的内在心灵形成了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2.用细节刻画人物。中职语文基础上册好雪片片1
相关推荐
诚。 ” 这里的人们质朴纯洁,生活贫穷落后,封闭保守,就象世外桃源一样,与世隔绝。 香雪与其他姑娘们都表现了对山外世界装扮的关注,对美的十分热烈地向往和追求。 而香雪更注重的是书包、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如车厢里的学生书包、自动铅笔盒,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铅笔盒。 香雪为什么会有这种与其他女孩子不同的表现呢。 点拨: 因为香雪是她们
3、然后左侧电极发生内正外负的电位变化,电流表指针再偏转一次,如将电流表的右极接至处,刺激 A 点,由于兴奋在突触处传递速率比在神经纤维上慢,兴奋先后到达两个电极处,电流表也发生两次偏转,B 项正确。 刺激 A 点,A 处的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C 项错误。 刺激 A 点,兴奋从 A 点传至处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D 项错误。 a、c 两点,c 点所在部位的膜已被损伤
开端 ( 1— 9):年关已近,为贫困所迫的母亲下决心卖掉原本要留着过年包饺子的那三棵白菜。 发展 ( 10— 25):母子俩去集市卖白菜的过程。 结局(高潮) ( 26— 30):因为我多要了买主的一毛钱,白菜被退回,母亲流泪了,这眼泪让我终身难忘。 70年代 极度贫穷 的农村,将近年关的时候。 母亲是一个 善良、坚强、诚信的人。 三、拓展练习 (一)阅读小说开端部分并思考: 1. “
2、结构、有丝分裂过程。 【解析】选 A。 本题主要考查对图像识别辨析的能力。 酶具有催化作用,只能改变反应的速度,缩短到达平衡所需的时间,不能改变反应产物的量,图中曲线符合,故 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是指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图中胚芽鞘表现出向光弯曲,只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故 菜是高等植物,其叶肉细胞中不可能含有中心体,故
2、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取样器取样法。 【解析】选 D。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 从图中信息可看出,该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呈“S”型,曲线初始阶段上升缓慢的原因是酵母菌不适应环境,且繁殖率较低,故 A 项错误;数学模型 0 ”型,故 B 项错误;取样器取样法一般用于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酵母菌数量的计算一般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故 C 项错误;该种群的最大值约为 120 000 个,即
2、,测定 正确。 D 项中,由题干中的信息“化酶能催化 5(即 2C 3”可知,单位时间内 14明 正确。 2.(2015山东高考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3 g/分交换平衡后制成装片观察质壁分离过程【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浸入层析液、时间过短、保持细胞活性、水分交换平衡。 (2)关键知识:观察质壁分离过程、绿叶中色素的分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