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知识点专练17 种群和群落内容摘要:

2、量变化和分布的因素分析。 【解析】选 A。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种间关系、实验探究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 定时灌溉,不驱走大蚂蚁与驱走大蚂蚁相比,小蚂蚁出现率增加幅度大;不灌溉,驱走大蚂蚁与不驱走大蚂蚁相比,小蚂蚁出现率减少幅度小,可以得出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数量增长和活动范围,故 项正确。 定时灌溉,小蚂蚁出现率增加,不灌溉,小蚂蚁出现率减少,可以得出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故 题中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故 .(2015全国卷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题指南】(1)隐含信息: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空间结构和自我调节能力的比较。 (2)关键知识:不 4、S”型,酵母细胞数量变化:缓慢增长快速增长保持稳定。 【解析】选 D。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 从图中信息可看出,该种群的数量增长呈“S”型,曲线初始阶段上升缓慢的原因是酵母菌不适应环境,且繁殖率较低,故 学模型 0 ”型,故 样器取样法一般用于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酵母菌数量的计算一般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故 种群的最大值约为 120 000个,即 20 000个,故 .(2015江苏高考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1 应统计压在小方格角上的细胞【解析】选 B。 本题主要考查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方法。 血细胞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载玻片,正中央有 2个计数室,长宽各为 5、1 度为 0.1 积为 0.1 项正确。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要先盖上盖玻片,再在边缘滴加样液,故 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细胞数量时,要统计方格内以及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细胞,故 .(2015浙江高考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最新学习考试资料试卷件及海量高中、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灌木群落、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 (2)关键知识:种群分布型的含义和类型、群落演替的结果。 【解析】选 B。 本题考查种群分布型及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 分布型是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 6、包括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 本题中灌木群落的三种分布类型改变了群落的水平结构,故 种改变只是灌木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变化,不属于群落的演替过程,故 灌木在空间上的均匀分布是个体所需的空间较大,这种现象是种内竞争的结果,故 小和小灌木的集群分布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有关,故 .(2015天津高考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题指南】(1)图示信息:将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四个不同层级的概念具体到从属关系图中。 (2)关键知识: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 【解析】选 D。 本题考查种群的概念及数量变化、群落、生态系统等知识。 依据从属关系图可判断出:甲是个 8、处蜥蜴数目不同、两类植物的生物量不同及蝗虫的种群密度不同,体现出群落的水平结构、种间关系等。 【解析】选 A。 本题考查群落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兼顾考查识图分析能力。 A 项,从图 2可以看出,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因其捕食作用,两种植物的生物量均降低,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减弱,故错误。 图 1可以看出,离石头越远,蜥蜴个体平均数越少,因失去石头的庇护,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故正确。 C 项,综合两图分析,距石头的远近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故正确。 D 项,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可使草地上蝗虫减少,植物多样性增加,为放牧提供条件,故正确。 8.(2015江苏高考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 9、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多选)()最新学习考试资料试卷件及海量高中、0%20%进入浮游动物【解题指南】图示信息:夏季浮游藻类的种类最多,而秋季浮游藻类的数量最多。 【解析】选 A、C。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 分析柱形图可知,不同季节藻种类数和藻浓度不同,因不同季节水温不同,所以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故 旦发生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不一定增加,有可能是种类减少,而藻的浓度增加,故 季该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最多,浮游动物种类可能也最多,故 0%20%的传递效率是指能量或者生物量(近似有机物含量)的传递而不是氧元素,浮游动物的氧 10、元素还可从空气和水中得来,故 .(2015全国卷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 1、小于 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 研究表明:该鱼在 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 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 12、个体总数及 9+及大于 9+的个体总数均为 400,幼年、成年和老年 3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 111。 推知该湖泊中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答案:(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111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其他合理答案也可)(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10.(2015全国卷生态系统总面积为 250 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 000头。 回答下列问题:(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 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 13、群密度为;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信息:“生态系统总面积” “ 000头” “增长速度最快” “数量增加” “同化的能量”。 (2)关键知识:当种群数量为 群的增长速度最快。 【解析】本题考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的数量变化以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1)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生态系统面积,故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550/250=2)。 当种群数量为 群的增长速度最快,即乙种动物为 500头时,其增长速度最快,此时的种群密度为 500/2。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