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检测 专题2-古代中国的经济(含答案)内容摘要:

2、制,水陆失宜”。 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3明初下令迁十四万户富豪到凤阳;后再迁天下富户五千三百户到南京;后又强迫各地富户一万四千三百余户迁到南京。 据贝琼横塘农诗序说:“三吴巨姓,享农之利而不亲其劳,数年之中,既盈而复,或死或徙,无一存者。 ”这一做法( )A动摇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B维护了明朝封建统治C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D保证了皇室土地所有制4康熙三十九年苏州踹匠(又称“踏布匠” )由于包工头克扣工钱罢工将近一年,最后是以清政府的司法介入暂告结束的。 康熙五十四年踹匠再次罢工,要用增加的工价,办理普济院、育婴堂, 4、史料B著述不属于实物资料所以可信度低C史料研读须正确理解作者的本意D历史真相因为年代久远而无法探究7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 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 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 的独特风格。 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 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 元前 4 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到希腊有妇女穿丝织衣服,出生于公元前 4 年的罗马悲剧作家塞内卡批评妇女穿丝绸衣服是“向公众展示身体” ,公元 79 年因观察维苏威火山爆发窒息而死的老普林尼批评男人穿丝绸衣服“丧失男性 6、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他的板桥润格说得很干脆:“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 这一现象最能反映( )A清代文人重商意识增强 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C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D明清时期文化产业兴盛11下表是清朝康熙王朝的一份国库储备统计,从中能够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康 熙 十 年 ( 公 元 1671 年 ) 2,488,492(两白银)康熙十一年 18,096,850康熙十二年 21,358,006康熙二十六年 28,964,499康熙三十年 31,849,719康熙三十三年 41,007,790A国家安定繁荣,库存盈余增加 B商业贸易兴盛,贸易总额增加C国 8、 同一物种接受度的地域差异C. 东亚文明的开放性与欧洲文明的保守性 D. 交通便利性在文明传播中的特殊地位14 吴江县志中载:“至洪宣(明朝年号洪熙、宣德)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成弘(成化、弘治)以后,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 ”材料中没有反映出的是( )A明中后期已出现雇佣关系 B明朝手工业的繁荣C自耕农经济地位下降 D商品经济的发展151776 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到:“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 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 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 500 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 9、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 ”材料中的核心观点是( )“朝奉”本为官名,后来有些徽商由仕而贾,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 ,而称之以“朝奉” , 久 之 , 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 ,徽商不愿称老板,本质上说明( )A徽商文化上的谦虚 B明清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C走官商结合之路 D徽商虚伪的反映17早于孔子 100 多年的鲁国大夫减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 (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 、 “妾织蒲” (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 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 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 )A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的社会地 11、 )A明末对外封闭政策在清初得到延续B清朝认识到开放澳门市场可以“裕国”C清廷中开放派的主张得到暂时推行D清朝前期只准许在澳门与外商贸易20明人宋应星说:“(缙绅)稍有羡金,必牢藏,为终身与子孙之计。 其在今日有钱闲著者,惟恐子息不生,耽耽访问故宦之家,子孙产存而金尽者,与行商坐贾有能而可信者,终朝俵放,以冀子钱”。 从中可以看出( )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缙绅借款无资格限制C通货膨胀使货币贬值 D商业资本渐趋于活跃21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历史理解之同情(即强调要站在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是史学界研究历史事物的基本原则之一。 下列评述符合这一基本原则的是( )A洋务运动强调“ 13、发展 B 中国古代城市规模居世界首位C 中国古代手工生产是落后的D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24唐宋时期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 、杭州、扬州、登州(今蓬莱)等繁盛一时, 明清时期,苏州及“四大名镇” (广东佛山、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成为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 这种变化是由于( ) 面两幅图片的前后变化说明中国古代( ) 述先秦社会制度礼仪的礼记有如下记载:“用器不中度,不粥(同“鬻”,卖)于市;兵车不中度,不粥于市;布帛粗精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奸色乱正色,不粥于市。 ”材料表明先秦时期( )A政府严密控制工商业 B市场交易多为以物易物C手工业生产流程详实 D物器用具制售讲求规范二、非选择题。 最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