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检测 专题22-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答案)内容摘要:

3、国特殊模式的民主是以信任为连接纽带,以自上而下的政治领导和自下而上的公民参与为结构特征的“纵向民主” ,是一种有别于以往西方所走的民主(“横向民主” )道路,使中国稳定转型,避免了以往西方为走向民主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的民主政治模式是最佳模式B政治协商是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C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无需借鉴西方D “中国模式”应该在世界各国推广5以下是“中国妇女解放大事记” ,从中可以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提高妇女地位,我国政府进行的努力有( )利用舆论阵地,进行宣传和引导依法保障妇女的各项平等权利迫令放足,女子获得受教育权注重女性保健A. B. C D.6通常情况下,修改宪 5、涵义。 本此精神,对两岸公证书使用(或其他商谈事务)加以妥善解决。 ”据此判断这一事件是( )A “九二共识”B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C连战“和平之旅”演讲D “一国两制”构想提出9以下一段台词选自某一电影中大学招生录取的场面。 龙校长:你会写字吗。 李金凤:土改的时候参加过扫盲班。 龙校长:写几个字我看看,写什么都可以。 李金凤写字:毛主席是我们的大救星。 龙校长:李金凤,你被录取了。 如果要给该拍摄场地布置一句标语的话,你认为比较合适的是( )A将革命进行到底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百家争鸣,百花齐放D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10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系统共有副部长以上干部 500 名,其中非共产 7、应阅看参考下列资料,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 )国别 宪法苏俄(联) 1918 年宪法;1936 年宪法中华民国 1913 年天坛宪法;1923 年曹锟宪法;1946 年中华民国宪法法国 1946 年宪法其它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A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 B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C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D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12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 年 9 月 1 日解放日报):“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 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 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 9、D“左”倾错误对报刊的影响 14在党史上,曾有过三次大的工作重心转移,每次转移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 毛泽东曾在一次会议中强调,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座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在一切老解放区,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这是一切工作的重点所在。 下列对该讲话出台的背景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A、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B、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 “文化大革命”有结束15下表为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状况:姓 名 毛泽东 朱 德 刘少奇 宋庆龄 李济深 张 澜 高 岗政党 中共 中共 中共 民革 11、代表认为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低级形式,只有效仿苏联的民族自决以加盟共和国的形式才能彻底解决民族问题也有人心想独立,但由于已经有了外蒙的前车之鉴,未敢公开发表这类主张。 当时中共西满分局常委张平化代表中共西满分局给出了答案:实行自治,争取自决。 ”这反映了( )左”“振甫先生致力于两岸关系凡一十四年,夙慕屈平词赋,常怀国家统一,私志公义,每与道涵相契。 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 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 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 庶几可告慰先生也。 ”汪道涵唁辜振甫逝世电文中两度提及的“九二共识”指的是( )A和平统一祖国 B坚持一个中 13、分离之痛,在台诸前辈及大陆去台人员亦可各得其所,且有利于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 再者,和平统一纯属内政。 外人巧言令色,意在图我台湾,此世人所共知者。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 双方领导,同窗挚友,彼此相知,谈之更易。 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试为贵党计,如能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则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 1982 年 7 月 24 日廖承志发表致蒋经国先生信(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廖承志发表致蒋经国信的背景。 (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廖承志 14、为推动海峡两岸统一所做的努力。 (7 分) 20 (1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五权宪法”的表现形式是五权分立,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五权分立”。 “五权宪法”是以“人民有权,政府有能”的权能分开说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从权能分开说的内涵看。 是把国家的大权一分为二。 一个是“政权” ,一个是“治权”。 政权即为“权” ,是“管理政府”的力量,这个“权”由人民来掌握;“治权”即为能,是政府自身的力量,这个“能”应当是有能的人组成的政府掌握。 孙中山认为,只有这样将“权与能”分开,才可以做到“人民有权,政府有能”。 又根据革命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国措施,保证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分阶段、按步骤进行。 材料二 民国(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 、 公司条例 、 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 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材料三 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1954 年这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