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中国古代史复习 第2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ppt课件内容摘要:
1、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考点 4:西周的分封制 (七上教材第 23 24页) 考点 5: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 (七上教材第 30 40页) 考点 6:商鞅变法 (七上教材第 38 39页) 考点 7: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 (七上教材第 46 49页) 中国古代朝代表 夏 商 五代十国 西周 东周 春秋 战国 秦 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 唐 周 宋 南宋 北宋 元 明 清 (西夏、辽) (西夏、金) 考点 4:西周的分封制 (七上教材第 23 24页) 考 点 解 读 三、西周 公元前 1046年 牧野之战 (公元前 1046年 71年) 8、西周建立: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周 2、武王 镐 西周分封制 目的 分封 对象 诸侯的义务 分封的意义 西周等级示意图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奴隶 平民 考点 5: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 (七上教材第 30 40页) 考 点 解 读 一、春秋争霸 相继称雄 (前 77076年) 1、争霸背景 :周天子地位衰落,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2、 争霸目的: 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得首领地位,成为 “ 霸主 ”。 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 1、消极影响: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3、客观上 促进各民族间的民族融 合; 有利于实现局部统一。 2、积极影响: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 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二、战国七雄 3、 相互兼并 1、七国 形成 三家分晋:赵、魏、韩 春秋原有的国家:齐(田氏 代齐)、楚、秦、燕 2、七雄 (名称、位置) 时期 主要 战役 交战 国家 典故 影响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魏、赵、齐 魏、齐 秦、赵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 减灶计 齐国强大起来 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战 国 3、学历史 知典故 魏国遭重创 时期 目的 规模 影响 春秋 战国 称霸 用少量军队在短 时间内决定胜负 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兼并 统一 几十万大军,时 间长,死伤多 国家逐渐 趋向统一 4、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战争体现出的时代特征有何不同 4、。 5. 春秋战国时代特征 ( 1)经济方面的表现。 ( 2)政治方面的表现。 ( 3)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 6. 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的霸主和主要战争。 7. 铁农具及牛耕分别出现于什么时候。 推广于什么时候。 有何作用。 考点 6:商鞅变法 (七上教材第 38 39页) 考 点 解 读 劳动工具 的改进 耕作方法 的改进 铁农具 牛 耕 都江堰 水利设施 的建设 私 田 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变法的根本原因或客观原因 ) 奴隶主贵族 新兴的地主阶级 农 民 新兴的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变法的主观原因) 租种土地的人 1、各国变法的背景 356年 鞅 孝公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 允许自由买卖 . 5、 建立县制 : 建立土地私有制 奖励耕织 奖励军功 经济发展 军队战斗力增强 国富 兵强 由国君派官吏治理 加强中央集权 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会进步。 一个国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 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 启发: 孟子 韩非子 墨子 庄子 老子 孔子 孙武 考 点 解 读 考点 7: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 (七上教材第 46 49页)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晚期 鲁国人 ,创立了儒家学派。 儒家 学派创始人 孔子(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一、 政治主张 : 二、教育 主张: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6、 谦虚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常常复习学过的知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温故而知新” 三、文化成就: 整理古籍 编定 春秋 、 言论记录 论语 诗经 儒家 学派代表人物 孟子 书影 反对一切战争,主张轻徭薄赋,实行 “ 仁政 ”,爱护自然资源。 荀子 书影 儒家 学派代表人物 提出“ 制天命而用之 ”,人能认识自然规律,要按自然规律办事 道家 学派创始人 道德经书影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双面性。 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以柔克刚。 庄子 书影 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 学派代表人物 墨子 书影 墨家 学派创始人 “兼爱”、“非攻” 韩非子 书影 法家 学派创始人 主张改 7、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清版 孙子兵法 书影 兵家 学派创始人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墨子 孔子 孟子 老子 韩非子 孙武 “兼爱”、“非攻” “仁”,爱人、为政以德;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知新。 反对一切战争,主张实行 “仁政”,爱护自然资源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辩证思考 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兵家 孔子 庄子 孟子 墨子 孙武 老子 韩非 改革变法 “爱人” “无为而治” “仁政” “非攻” “知己知彼” 朴素的辩证法 “ 学而时习之 ” 设问: 1、请简要介绍孔子。 孔子的学说有何重要影响。 2、老子是什么时期人。 创立了什么学派。 老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他的学说记录在哪里。 3、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有何进步意义。中考中国古代史复习 第2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ppt课件
相关推荐
2、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曾在其影响的焦虑中讲,千百年来,一切艺术的主题和技巧已被艺术家用尽,后来者要想对艺术史有所推动,唯一的手段就是否定或推翻传统。 在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改变了艺术的价值取向。 现代以来,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人的实践能力。 人不仅可以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艺术,而且可以再造现实。 也就是说,传统上仅对艺术有效的审美原则,现在已彻底被放大为对日常生活全面有效的原则。 在这种背景下
3、画弧 F,连接 图中阴影部分面积是()A B C3+ D812已知直线 y= x+3 与坐标轴分别交于点 A,B ,点 P 在抛物线 y= (x ) 2+4 上,能使等腰三角形的点 P 的个数有()A3 个 B4 个 C5 个 D6 个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8 分13分解因式: 6= 14若式子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 x
1、第六单元: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下) 考点一: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 (九下教材 62页); 考点二: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九下教材 92页) 考点一: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 (九下教材 62页) 回溯: 什么是“斯大林模式”。 这一模式有何弊端。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上台,开始改革。 “秘密报告”: 报告很大胆,后果很严重。
们的观点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请为航海家和他的船员设计一幕对话,合理大胆假设当时的情景。 迪亚士 Bartolomeu Dias 一、探寻通向东方的新航路 • 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 黄金的诱惑 传统商路不畅 传播天主教 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 …… 宫房屋地铺金砖,以代石板。 一、探寻通向东方的新航路 • 条件 欧洲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星盘 多桅帆船 东 西 S 在西方
2、2 Cx 2 D1x17某车间有 26 名工人,每人每天可以生产 800 个螺钉或 1000 个螺母,1 个螺钉需要配 2 个螺母,为使每天生产的螺钉和螺母刚好配套设安排 x 名工人生产螺钉,则下面所列方程正确的是()A21000(26 x)=800x B 1000(13 x)=800000(26x )=2800x D 1000(26 x)=8 00图,一艘轮船位于灯塔 P 的北偏东
3、为零D做匀速直线运动8如图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滑动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 R 和通过电流表的电流 I 变化情况是( )AR 减小,I 增大 BR 减小, I 减小 CR 增大,I 增大 DR 增大,I 减小9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 A、B 两圆柱形容器中的液面相平,甲、乙、丙三处液体的压强分别为 p 甲 、 p 丙 ( 水 煤油 ) ,则 p 甲 、p 乙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