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x内容摘要:
52万港元 创下明朝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 • 清乾隆珐琅彩古月轩锦鸡图双耳瓶 香港苏富比 • 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 伦敦佳士得 创下中国瓷器的世界最高纪录 • 清御制铜胎画珐琅彩黄地牡丹雉鸡图盖盒 香港苏富比 1972万港币 曾创清朝御制铜胎画珐琅器的拍卖世界纪录 • 北宋磁州窑刻花褐彩瓶 香港佳士得 曾创下磁州梅瓶拍卖的成交纪录 • 素纱襌衣(襌,也写作褝,音d ān,是单衣的意思。 经常被误写为 “ 禅 ” ), 1972年在中国湖南省长沙马王堆汉墓 一号墓出土,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素纱襌(单)衣,衣长 128厘米,通袖长 190厘米,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 交领、右衽( r232。 n)、直裾。 面料为素纱,缘为几何纹绒圈锦。 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 平方米,重仅 49克,还不到一两。 可谓 “ 薄如蝉翼 ” 、 “ 轻若烟雾 ” , 且色彩鲜艳,纹饰绚丽。 它代表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 这件素纱襌衣中,襌衣用纱料制成,因无颜色,没有衬里,出土谴册称其为素纱襌衣。 江宁织造府 • 江宁织造府是中国伟大文学家曹雪芹家在南京的遗迹,其曾祖父、祖父、伯父和父亲先后四代在金陵担任江宁织造的要职达 59年之久。 因江宁织造多由皇帝亲信的八旗人内务府大臣担任,称为“ 江宁织造部院 ” ,其地位仅次于两江总督,更受皇帝的信任,能直接向清政府提供江南地区的各种情报,所以权势显赫。 在清朝,南京地区的丝织业有着长期而优秀的传统,当时仅南京市区就拥有织机 3万多台,男女工人 5万左右,依靠丝织业为生的居民达 20多万人,年产值达白银 1200万两。 当时,江宁织造府的丝绸产品只供皇帝和亲王大臣使用。 课 堂 练 习 •夏商西周时期代表性的手工业是 •A 煮盐业 •B 冶铁业 •C 制瓷业 •D 青铜铸造业 D 课 堂 练 习 •关于官营手工业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由政府直接经营 •B 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C 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很少精美 •D 诸多行业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C 课 堂 练 习 •中国人掌握冶铜技术最早是在 •A 原始社会中期 •B 原始社会晚期 •C 夏商时期 •D 商周时期 B 课 堂 练 习 •我国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是在 •A 原始社会晚期 •B 夏商时期 •C 商周。人教版历史必修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x
相关推荐
4、于通电螺线管旁的小磁针受到通电螺线管磁力作用静止后指向正确的是()A B C D13以下图形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A在同一插座上使用多个大功率电器B在高压电线下钓鱼C发生触电时立即切断电源D用湿手触摸开关14关于热和能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生火烧水,是利用做功的方法增大水的内能B北方冬天的“ 暖气”输送,用水做介质,是因为水具有比热容大的特点C内燃机的做功冲程
济的发展 江南 手工业部门 资本主义性质 的生产关系 根本条件 基础 手工业的进步是直接条件 标志: 出现机工出力,机户出资的机房 评价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地位。 新事物 稀疏又微弱 受束缚 发展缓慢 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就全国而言,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特征。 (史论共享)评价手册 P5 历史悠久、素称发达。 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
2、盘的运动趋势是 ( )A没有相对运动趋势 B沿切线方向 C沿半径指向圆心 D沿半径背离圆心3、理论研究表明第二宇宙速度是第一宇宙速度的 倍。 火星探测器悬停在距火星表面高2度为 h 处时关闭发动机,做自由落体运动,经时间 t 落到火星表面。 已知引力常量为G,火星的半径为 R。 若不考虑火星自转的影响,让探测器脱离火星飞回地球,则探测器从火星表面的起飞速度至少为()A7.9 km/s B11
是外国修筑并控制。 铁路建设很长一段时间未入正轨。 • 1909年 ,中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 民国时 ,电报电信事业发展缓慢。 • 1877年 ,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 电报线。 铁路 轮船 航空通讯 1881年欧洲人发明电车 1906年进入天津 18世纪欧洲人发明自行车 19世纪末进入上海 近代其他新式交通 1869年日本人发明 “ 黄包车 ” 1871年进入上海
3、根据题意可列方程组为 11如图,D,直线 别交 D 于 M,N 两点,将一个含有 45角的直角三角尺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摆放,若5,则于度12如图,已知线段 别以点 A 和点 B 为圆心,大于 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 C、D 两点,作直线 点 E,在直线 任取一点 F,连接B若 ,则 13如图,四边形 接于O , 30,连接 P 是半径 任意一点,连接 P,则能为度(写出一个即可)
军中革命者更不安。 材料二: 1911年 5月由清朝铁路国有政策引发了保路运动,四川最为猛烈,清朝急调三批鄂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大大削弱,客观上为武昌起义提供了大好时机。 材料三: 湖北新军, „„ 共有官兵一万六千人左右。 事发前,除被端方带往四川和瑞澂派外各地的以外,剩下八千多人。 这八千人中,纯粹的革命党人,有两千多;同情革命的,四千多;坚决“反革命”的,只有一千余人; 其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