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竖井、通道监测方案内容摘要:

) 沉降监测控制网布设时采用测区原有高程系统,起始并附合于地铁施工控制网; (2) 沉降监测控制网采用水准测量方法,布设成闭合环或附合高程路线; 11 (3) 沉降监测网按二个层次布网 ,由基准点组成控制网,由观测点和所联测的基准点组成扩展网; (4) 沉降位移监测等级为三级,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作业。 在量测断面 变形影响区 50m 之外 ,设置 3 个通视较好、测量方便、基础牢固的基准点。 在监测中每 1~ 3 个月对基准点高程进行复核,视情况在监测过程中增设工作基点; (5) 基准点 的标 石及 标志 的埋 设应 符合 工程 测量 规范(GB50026— 2020)所规定的要求。 B.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1) 基坑开挖前 在其周围地层变形影响范围外,便于长期保护的稳定位置,埋设 不少于 3 个 基准点,布设 平面 位移监测网。 布网 时 可采用独立的坐标系统 , 平面控制点 布置 及标志的埋设应符合规范要求 ; (2) 对于建筑物较少的测区,监测网宜将基准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对于建筑物较多的且分散的大测区,监测网宜按两个层次布网,由基准点组成控制网,由观测点与所联测的基准点组成扩展网; (3) 控制网布设时根据现场情况采用二等附合导线。 扩展网和单一层次布网可采用角交会、边交会、边角交会、基准线或附合导线等形式。 各种布网均应考虑布网强度,长短边不宜悬殊过大; (4) 在施工场地条件允许时用视准法,建立视准线比较困难时采用小角 度 法进行 平面 位移 沿 特定方向的位移 观测。 12 C.基准点、沉降观测点的埋设方法: 结构竖向位移观测点可采用冲击钻埋设法,即直接在结构物上用冲击钻钻孔,灌入水泥浆,将圆端型圆钉插入固定牢固。 地表沉降观测点须与砼路面隔离,基准点埋设在非路面土体中时,全部用混凝土浇注。 埋设的沉降监测点(或基准点)采用预制水泥标准桩,直径φ 100,长度 30cm,顶端设圆端型圆钉作为沉降观测点测量标志栓。 水泥标准桩埋设时先用电镐等工具打穿路面,挖出直径 20~30cm、深 60~ 80cm 的孔,然后用砼封底作为基础,将水泥标准桩放入孔中,圆钉低于地面 3~ 5cm,孔内浇筑混凝土至路面砼下方 5~10cm 位置处,上部用黄沙或泥土填充至路面,保证观测点与砼路面分离。 最后进行顶部处理,将φ 160PVC 管截成 5~ 8cm 一节,置入桩顶,圆心对准圆钉,周边用混凝土将 PVC 管固定并与砼路面封死。 为防止雨水或杂物灌入孔中, PVC 管可高出地面 2cm,同时用薄薄一层砂浆将孔内露黄沙表面水封。 图 41 沉降测点埋设示意图 13 竖井及横通道水平收敛位移 (1) 监测目的 通过周边收敛观测, 了解竖井、通道收敛情况,为支护参数调整及衬砌时间提供依据。 (2) 监测仪器 SL2 钢尺收敛计。 (3) 监测实施 ① 竖井侧壁四周各设置一处,竖向间距 1 米,在竖井侧壁的两侧分别埋设测桩(测桩埋设深度约 15cm,钻孔直径约 20cm,用早强锚固剂固定,测桩设置保护罩),测桩应在在确定量测的断面开挖后及早埋设,并在开挖后 12 小时内进行初始读数。 量测仪器采用隧道收敛计,量测方法采用精度较高的水平基线量测方法。 ② 悬挂仪器及调整钢尺张力 测量前先估计两测点的大致距离,将钢尺固定在所需长度上(拉出钢尺将定位孔固定 在定位销内),将螺旋千分尺旋到最大读数位置上( 25mm),将仪器两轴孔分别挂于事先埋设好的测点上,一只手托住仪器另一只手旋进螺旋千分尺,直致内导杆上的刻度线与向套上的刻度线重合时,即可读数。 ③ 读数 定位销处的钢尺读数称为长度首数,螺旋千分尺读数为尾数。 测距=首数+尾数,一般应重复操作三次读取三组数值,进行加权平均计算确定测量值,以减小测量时的视觉误差。 14 ④ 收敛值及收敛速度的计算 收敛值为两测点在某一时间内的距离的变化量。 设 T1 时的观测值为 L1, T2 时的观测值为 L2,则收敛值 △ L= L1L2 收敛速度 △ V(t)= △ L/△ T 其中: △ T=T2T1 ⑤ 温度校正计算 机械式收敛计均有温度误差,所以每次测出的读数还应加上温度修正值,即 实际测量值=修正后的钢尺长度+千分尺的读数 即: L′=Ln[1 - a(T0Tn)] 式中: L′ 为温度修正后的钢尺实际长度 Ln 为第 n 次观测时钢尺的长度读数 a 为钢尺线膨胀系数,取 a= 1210 - 6℃ T0 为首次观测时的环境温度( ℃ ) Tn 为第 n 次观测时的环境温度( ℃ ) ⑥ 数据处理与分析 现场监控量测的各类数据均应及时绘制成时态曲线(例如位移时间曲线)。 应注明施工工序 和开挖面距量测断面的距离。 观测结束后应提交观测点位置图、位移成果表、位移速率、时间、位移量曲线图等变形分析报告。 隧洞周边的实测位移相对值或用回归分析推算的最终位移值均应符合设计规定数据值。 当位移速度无明显下降,而此时实测位移相对值已接近设计规定的数值,同时支护混凝土表面已出现明显裂缝; 15 或者实测位移速度出现急剧增长时,必须立即采取补强措施,并改变施工程序或设计参数,必要时应立即停止开挖,进行施工处理。 地面沉降监测 (1) 沉降监测的内容 主要的监测内容是:地面均匀或不均匀沉降情况。 (2) 监测仪器 水准仪 (3) 监测点的布设 孔洞用取芯机钻孔沥青路面以下,直径为 15~ 20mm,嵌入 800~1200mm 的钢筋。 钢筋且低于地表面 50~ 100mm,周围用砂砾填实。 然后再旁边做好点位标记。 (4) 监测方法 沉降观测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进行测量,根据监测点各周期的高程变化值,通过数据处理分析,计算实际沉降值,并分析产生的原因,预报建筑物的安全状况。 土体侧向变形 (1) 监测目的 了解基坑施工过程基坑周围不同深度土体的水平变形情况。 (2) 监测仪器 CK801B 型测斜仪 ,测斜管。 (3) 测量原理 测斜仪探头内的加速度计传感器可以将某处的倾斜角度以电压信号方式输出,并换算成水平位移量。 任一深度处的水平位移值为自 16 基准点起算至此点的位移差值矢量和。 (4) 监测实施 采用测斜仪 对 埋设 在土体中 的测斜管内进行测试,测点宜选在变形大(或危险)的典型位置。 ① 布置观测点与成孔 观测点应该因地制宜,合理布置。 测斜管采用钻孔埋设,管底应大于支护结构深度,且超过基坑开挖最大深度 3~ 8m,硬质基底取小值,软质基底取大值。 施工时尽量要求钻孔是铅锤的,偏差角应小于2186。 ,终孔直径应大于测斜管外径 30mm。 所有钻孔在埋设测斜管前应该进行验收,合格后才能埋设。 ② 测斜管的安装 测斜管的上下管间应对接良好,无缝隙,接头处牢固固定、密封。 测斜管安放就位后调正方向,使管内的一对测槽垂直于测量面。 调整方向后盖上顶盖,保持测斜管内部的干净、通畅和平直。 管顶高出地面约 20cm。 钻孔和测斜管之间要回填。 回填应选用粗沙缓慢进行,注意采取措施避免塞孔使回填料无法下降形成空洞,回填后通过灌水和间隔一定时间后的检查,在发现回填料有下沉时,再进行回填,回填工作要 确保测斜管与土体同步变形。 埋设时间应在基坑开挖或降水之前,并至少提前 2 周完成 ,并 作好清晰地标示和可靠的保护措施。 测斜管的安装质量是测试效果的关键,应该遵循如下步骤: 1) 将测斜管装上管底盖,用螺丝或胶固定; 2) 将测斜管按顺序逐根放入钻孔中,测斜管与测斜管之间用接 17 管连接,并用螺丝固定。 测斜管在安装中应注意导槽的方向,导槽方向必须与设计要求定准的方向一致。 将组装好的测斜管按次序逐节放入钻孔中,直至孔口; 3) 当确认测斜管安装完好后即可进行回填(一般用膨润土球或原土沙)。 回填时每填至 3~5m 时要进行一次 注水,使膨润土球或原土沙遇水后,与孔壁结合的牢固直至孔口; 4) 测斜管地表管口段浇注混凝土,做成混凝土墩台以保护管口和管口转角的稳定性。 墩台上应设置位移和沉降观测标点; 5) 露在地表上的测斜管应注意做好保护,盖上管盖,防止物体落入; 6) 安装完成后的测斜管应先用模拟测斜仪试放,试放时测斜管互成 90b 的两个导向槽都应从上到下试放到,保证模拟测斜仪顺测斜管能顺畅通过。 ③ 测斜仪的组装 在测试之前必须对测斜仪进行检验校正,并做好测试前的准备工作,再进行组装。 ④ 量测与计算 测试方式应遵循下面两个要点:当 测斜管下部可靠固定在基岩中(埋入深度应大于 5000mm),可认定基岩没有位移,此时测量可至下而上测读一次,直至管口;当测斜管底部悬挂(底部未与基岩固定),此时应将管口作为位移零点,测量由上至下进行测量。 根据地勘资料,管底位于基岩内,可作为位移零点。 位移测试时 18 沿测斜管垂直于线路方向( A 向)导槽自下而上每隔一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