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 专题2-《与诸子登岘山》导学案内容摘要:

1、与诸子登岘山一、诗人名片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 后世故称孟襄阳。 曾一度隐居鹿门山,后又隐居其祖居园庐。 玄宗开元十六年赴长安,应进士举,不第,还襄阳。 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间,韩朝宗任山南东道采访使,曾向玄宗推荐孟浩然,但孟浩然却因与友人饮酒而未去见玄宗。 二十五年,张九龄任荆州长史,以孟浩然为从事,因随张九龄往各地巡视并相与唱和。 二十八年,王昌龄来襄阳,与之饮酒唱和。 当时孟浩然疾疹发背刚愈,因食鲜而复发,不治身亡。 在盛唐诗人中,孟浩然是年辈较早的一个,其人品和诗风深得时人的赞赏和倾慕。 李白赠孟浩然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于此可见 2、一斑。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多是山水旅游,风格清爽自然,为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有孟浩然集。 二、诗词故事孟浩然诗罪唐玄宗孟浩然在长安时,应邀到王维家中做客。 二人席间赋诗唱和,读兴正浓,忽报唐玄宗驾到。 那时,孟浩然只是布衣之身,不敢面见皇上,可时间紧迫,无法避开,只得躲到床下。 结果还是被玄宗叫了出来。 玄宗很高兴,让他读读自己的新作。 孟浩然便把岁暮归南山背诵给玄宗听。 不料,其中一句“不才明主弃”触怒了唐玄宗。 玄宗冷冷地说:“我哪里遗弃过你呢。 是你自己不求上进,为什么反而写出这样的诗来埋怨我呢。 既然如此,你还是回你的南山故乡去吧。 ”说完,拂袖而去 3、。 就这样,孟浩然怀着怨愤和悔恨,怀着对功名利禄的绝望,离开了长安城,终身不仕,成为唐代诗坛中少有的布衣诗人。 三、文题背景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 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 据晋书羊祜传 ,羊祜镇守襄阳时,常到此山置酒吟咏。 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 ”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 “岁时飨祭焉。 望其碑者莫不流泪”。 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 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重音、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 4、古。 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 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 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 襟(“/”表停顿时间更长些, “”表重音)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这是一首吊古伤今之作。 “伤” ,奠定了该诗的情调。 虽说孟诗“语淡” ,但“味终不薄”。 尤其读尾联,通过重读“尚” 、 “泪”字及拖长音节来读出浓浓的感伤自己无法建功立业之情。 二、悟读,诗情画境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 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今天的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 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时光永远在无情地流逝。 诗一落笔,就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 5、茫、无限惆怅。 三、品读,鉴赏评析1古人作律诗讲究起承转合,谈谈第二联和第一联的承接关系。 答案“江山留胜迹”承“古”字, “我辈复登临”承“今”字。 案第三联写登山所见: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 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3试分析尾联“尚”字的表现力。 答案“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 羊祜距今已过四百余年,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山上,其中人事变迁,朝代更替,变化多么巨大。 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效力,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碑俱传;而自己,却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自然令人更加伤感 6、。 4诗人为什么读羊公碑而泪下沾襟呢。 答案当诗人慨叹于“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一平常而残酷的真理,联想到自己的人生,至今仍是一介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会湮没无闻,读着“尚在”的“羊公碑” ,不免悲从中来, “泪沾襟”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赠孟浩然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1)诗的首联开门见山,一个“爱”字是贯串全诗的抒情线索。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案整首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开头提出“吾爱”之意,自然地过渡到描写,提出“可爱”之处,最后归结到“敬爱”。 (2)中间两联作者描写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7、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描写了一位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隐逸诗人形象。 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一边是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一边是高人隐士的松风白云,孟浩然宁弃仕途而取隐逸,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中晓望孟浩然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 ,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 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 标。 注 利涉:意为宜于远航。 赤城:为东南名山天台山的山峰名。 (1)这首诗从内容上写了哪两层意思。 请简要概括。 答案一、二两联描绘了现实中拂晓扬帆、旅途开始、百舸争流、客商熙来攘往的景象,这是实写;后两联描绘了想像中天台石桥胜迹和赤城尖顶璀璨的美丽景象,这是虚写。 (2)“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联系诗歌内容具体说说该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答案想像和联想(虚实结合):由眼前出现的霞光而联想到映红天际的不是朝霞而是赤城山石发出的异彩,表现了诗人陶然神往的心情。 悬念迭出:“看”字了结首句“望”引起的东南名山的猜想的悬念, “疑”字显然又引起大约是“赤城”新的悬念,篇中无余字而篇外有余韵,传神地写出了旅途中对名山向往的心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