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内容摘要:

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 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发展应该是辩证的发展,辩证的发展是不断解决矛盾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 (1)辩证的发展观是对立统一的发展观。 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产生、运动和解决的过程。 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出来了,往复循环,事物才向前发展,事物是以矛盾发展为动力的。 科学的发展观从本质上说,其哲学依据就是发现矛盾、认识矛盾、解决矛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说到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和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2)辩证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 辩证的发展应当是系统的、全面的、保持内在各要素均衡的发展,也就是说,任何健康的发展,都应当是全面的发展,而不能是片面的、畸形的、不均衡的、单一突进的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要全面地兼顾到系统构成的各个要素。 社会发展是全面的,必须看到它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必须系统、全面、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3)辩证的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事物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在与它事物的联系中 存在的,一事物离开与它事物的联系,就谈不上存在,更谈不上发展。 因此,按照辩证法,要从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把握事物的发展。 只有以协调、兼顾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发展的问题,才符合社会发展本身的辩证法。 (4)辩证的发展观就是可持续的发展观。 辩证法讲发展,是要求连续的、保持内在发展能力的健康发展。 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包括社会发展,一定要有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健康的、正常的发展应是持续的、有后劲的发展。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说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所决定的。 发展是硬道理,社会发展归根到底首先要解决好生产力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强调历史辩证法。 首先,强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能仅仅把经济、生产力归结为发展的唯一因素,要讲政治、文化、思想各方面因素在整体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其次,既重视人和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又重视自然因素对社会与人发展的臸约性。 人是社会发展的积极的能动的主体,而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又依赖于自然的发展,自然的发展臸约人的发展和社会 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一定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最后,强调人是发展的目的、发展的主体,而不仅仅是发展的手段。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现实的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发展理论。 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表明,必须以人为本,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 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社会发展不等于单纯的经济增长,它内在地包括稳定、公平、民主、价值等社会和人全面发展的诸要素。 社会发展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三大 部分缺一不可,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缺一不可,社会发展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过程。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观。 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和把握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正是建立在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之上的。 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所要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科学发展观也正是要回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如何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问题。 人们只有尊重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按照规律去办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反之,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创造性应用,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 对‚物质‛认识的不同深度和广 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 这是一种天才的猜测,但缺乏科学根据,过于简单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这虽然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 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 (个性 )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 (共性 ),从哲 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性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给物质下定义的,其基本思想包括: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这种客观实在独 立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 列宁的这个物质定义,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它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这个定义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规定物质,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说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 这一定义还表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本体论的范围内指出它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便是 相对的。 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的对象相脱离的,因此二元论是错误的。 第二,它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具有可知性,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网友米阿里巴巴整理 完美打印版 6 和可知论,同怀疑感觉经验之外的客观实在、否认客观事物可知性的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指明了方向。 第三,它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性,具有深刻的辩证性质。 它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 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物质的具体形态和具体结构是物,质的个性,人们对它们的认识是相对的、可变的,但它们都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这是绝对的、不变的。 不管物质的形态、属性和结构多么特殊、复杂和多变,它都永远保持着客观实在性这一共性。 现代科学的发展不断丰富和证实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观的变革,突出地表现在它把人类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将它包含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本体论与认识 论的统一。 首先,把实践纳入到对物质的理解,既把物质范畴拓展到社会历史领域,又深化了对自然物质的理解,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既包括自然事物,也包括人的实践活动;既可以是物质实体,也可以是物质联系、关系和活动;既包括天然自然,也包括人工自然。 其次,把实践纳入到对物质的理解,人成为客观物质过程的实际参与者,人在自己所进行的客观物质活动中内在地认识物质,这就彻底地解决了物质的可知性问题,实现了唯物主义本体论与能动反映论的统一。 第三,把实践作为一个必要因素包含到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中, 把能动性贯注到物质运动过程中,就能从物质过程的内部来理解事物发展的辩证法,真正把物质的客观性及其发展的辩证性统一起来,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2.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共同、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人们通过认识物质的运动而认识物质本身。 作为哲学范畴的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设想有不运动 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的原因也在物质自身。 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物质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这说明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但是,在物质运动中又包含着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 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形:一是机械运动中特定物体之间没有发生位臵移动;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 根本性质的变化。 静止是相对的,但并非单纯消极保守的,它也有积极的意义: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相对静止是理解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动中有静;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王安石集南朝人诗句:‚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上句静中有动意,下句动中有静意,动静相映成趣。 因此,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但不能把静止绝对化。 否认绝 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形而上学不变论;借口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在于:它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跟上发展着的客观实际,防止思想僵化和行动保守,对事物的静态分析必须与动态考察相结合;在实践中把变革和稳定结合起来,既要勇于变革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又要注意稳定局面以巩固变革的成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复杂多样的。 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区别,它们具有不同 的物质基础和特定运动规律,不能把低级运动形式拔高为高级运动形式,也不能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 把机械运动看成是物质运动的唯一形式,是机械论的错误观点;用单纯的生物运动来说明社会运动,这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错误观点。 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存在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在低级运动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包含低级运动形式。 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转化,既有从高级到低级的转化,也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转化。 运动形式多样性原理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它提供了科学分类的客观依据。 各门科学 的区分正是依据物质运动各种形式的质的区别。 第二,它提供了理解科学发展过程的一个正确方法。 研究低级运动形式是了解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利用研究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和方法去研究更高级运动形式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研究高级运动形式有助于理解低级运动形式,‚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 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物质运动同时间和空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物质运动具有时空特征,并且只有在时间和空间中才能进行。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 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时空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离开时空的物质运动和离开物质运动的时空都是不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它们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同物质运动一样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 时间和空间的这种客观性,要求我们做任何工作,都不能不考虑时间、空间问题,一切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空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它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时空 的相对性是指时空特性的具体性、可变性。 时空的具体特性随物质运动特性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关于时空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的。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特性随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非欧几何学和广义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特性随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这些都进一步证明时空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以及时空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形而上学时空观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联系,否认时空特性的相对性。 相对主义时空观借口时空特性和人们时空观念的可变性、相对性,否认时空的绝对性、客观性,陷入唯心主义。 时空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和有 限的辩证统一。 物质运动的永恒性决定了作为物质运动形式的时空的无限性。 时间的网友米阿里巴巴整理 完美打印版 7 无限性是指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的持续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