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 专题5-《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导学案内容摘要:

1、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诗人名片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与韦应物并称为“韦柳”。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被贬期间,得以接触到下层人民,故他的很多作品都暴露了封建政治的黑暗,反映了穷苦人民的痛苦生活,具有较强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柳宗元一生留下了 600 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如南霁云睢阳庙碑等;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如永州八记等;哲学著作有天说 、 天时 、 封建论等。 柳宗 2、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 有河东先生集。 二、诗词故事刘柳之谊在古代文人中,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友谊格外动人,可谓此生不渝的“死友”。 他二人同年中进士,又怀着济世救民的理想一起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一同一贬再贬。 流放过程中,二人诗书往来不断,彼此鼓励、安慰。 柳临终前写信向刘托孤。 刘接信后失声痛哭, “如得狂病”。 他亲自编定了三十卷的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 ,亲写序言,以后又将柳之遗孤抚育成人。 三、文题背景1广西柳州柳侯祠对联才与福难兼,贾傅以来,文字潮儋同万里;地因人始重,河东而外,江山永柳各千秋。 注 柳侯:指柳宗元。 贾傅:汉初政治家、文学家贾谊。 潮:指韩愈,因其曾被贬潮州刺史。 儋:指 3、苏轼,因被贬琼州别驾,住地海南儋耳。 河东:柳宗元祖籍地。 永柳:永州、柳州。 2公元 805 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 “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 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 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 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 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 4、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城上/高楼/接/大 ,海天/愁思/正/茫。 荒 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 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 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 乡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本诗是以哀景写哀情。 尤其是哀苦、忧怀之情,写得凄婉动人。 二、悟读,诗情画境这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令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更叫人愁思难解。 怎么办呢。 “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 ”然而,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非比寻常,酒也不能消愁,歌也无法忘忧。 5、愁思和孤独之感犹如满天的乌云一样,遮天盖地而来。 如何才能见到阳光,见到挚友,诉衷肠,诉思念。 然而“物是人非事事休” ,独登高楼,不见人,惟有愁。 三、品读,鉴赏评析1简要概括各联内容。 答案首联写登楼纵目,愁思深旷,寄寓着对友人深切的怀念,点明题意。 颔联写近看盛夏景物,有感于花草被风雨摧残,牵动愁肠。 颈联写远望友人所在之地,岭树重遮,江流阻隔,加深了愁怀。 尾联写感叹音信难通,以被贬万里荒僻之地而愁怨作结。 2说说本诗是如何以哀景写哀情的。 答案作者将自己被贬谪的哀情寓于哀景的铺叙之中。 “高楼大荒” 、 “海天茫茫” 、 “惊风乱飐” 、 “百越文身地” ,对贬谪诗人,都是哀苦无比的景色。 正是通过这些 6、景色的铺叙,远近结合,景中见情地把自己的无限哀情表达出来。 3第二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什么深刻含意。 答案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 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 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纯洁。 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已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浸,而密雨偏要斜侵。 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 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 7、,赋中之比兴,犹如水中着盐,不显痕迹。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这首诗的第二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请具体说明。 答案承上启下。 “意转迷”上承第一句, “春半如秋”下启后两句,从而在“我”与物、情与境之间起了结合作用。 (2)就诗而言,诗思在我为情,在物为境,请从“情”和“境”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第一句作者以平淡的笔墨来显示自己被贬柳州的“宦情羁思”的凄黯迷惘,三、四句中描写阳春季节花尽叶落莺啼的“境” ,正因为满庭的落叶、莺啼,触动作者的情思,让作者心意凄迷,而因听莺人内心的烦乱,倍觉莺啼之乱。 由此将“情” 、 “境”结合,达到“情以物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