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 专题9-《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导学案内容摘要:
1、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一、词人名片三起六落之人生五落六落哲宗于高太后去世后亲政,为了表明自己的主见与权威,又把时局倒过来,宣布继承神宗的一套,起用自称维护新法的官僚,打击“旧党”。 于是苏轼又被列入惩处之列,先贬惠州,继贬儋州。 流放岭外七年,处境极为困厄,然“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 ,并向当地百姓传播中原文化。 徽宗即位,大赦旧党,他才北归,次年卒于常州。 苏轼在多年宦海风波和人生挫辱中,既坚持了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士大夫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人格理想,把两者融为一体,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那一类在士大夫心灵上历来相 2、互纠结缠绕的矛盾,为后来在类似社会条件下生存的文人提供了一种典范。 二、诗词故事苏轼改王安石诗句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 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 以为不妥。 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 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门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 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 3、,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 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像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 他又问小孩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 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 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三、文题背景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 1080 年)苏轼贬居黄州时为次韵章楶杨花词而作。 次韵,用原唱的韵脚填词(或作诗),是和韵的一种。 不仅限用别人词中的原韵、原字,而且所用韵字的先后次序也不能改移,亦步亦趋,故又称“步韵”。 章质夫,名楶(建州(今属福建)人。 历官吏部郎中、同知枢密院事。 时与苏轼同仕汴京 4、。 其原唱水龙吟杨花云:“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飘坠。 轻飞点画青林,谁道全无才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 绣床旋满,香毬无数,才圆却碎。 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 萦损坠 思 /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 闭 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 晓来/雨过,遗踪/何。 一池/萍。 缀 在 5、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 水 泪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此词咏物而寓离愁,融杨花与佳人为一,极婉曲缠绵之能事,写出其特定的性灵和情态。 花人合一,凄凉欲绝。 二、悟读,诗情画境杨花,花非花;思妇,景中情。 杨花落了。 人们任凭那破碎细小的杨花飘荡而下。 看那细小的花,在空中打着旋儿,慢慢下落,没有依托。 忽然,一阵风起,竟把她又吹了起来,随风摇曳、飘逸。 杨花,你无情吗。 弃了你的母枝,离了你的家,竟毫不留恋地随了风去。 但你心中的思念却独自涌上心头。 抛家傍路的日子,空虚。 色淡无香,但那多情的品性却饱含了人的性格。 思妇伤春。 心爱的人在远方,独自 6、一人,独自一人的空虚,独自一人的寂寞,独自一人的伤春。 思妇梦中寻郎,众里寻他千百度,恨不见郎去处。 忽惊醒,看窗外漫天飘荡的杨花,不也像自己一样吗。 温柔的心肠为离思折磨,娇媚的双眼被春梦缠绕。 春光似杨花,三分之二委于泥土,三分之一随流水逝去了。 眼眸深处,是点点杨花吗。 那是思妇心中爱的离别,离别的泪吗。 杨花,思妇;思妇,杨花,不是同一种事物吗。 三、品读,鉴赏评析1试评价“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一句的妙处。 答案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出手不凡,耐人寻味。 它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非花” ,它却名为“杨花” ,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点春光 7、,送走春色;说它“似花” ,它色淡无香,形态细小,隐身枝头,从不为人注目爱怜。 次句承以“也无人惜从教坠”。 一个“坠”字,赋杨花之飘落态;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无人惜” ,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惜杨花者却少。 此处用反衬法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阕雨后觅踪作伏笔。 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起到了何种作用。 答案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句,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 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 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 8、、烘托出全词的主旨,给人无穷的回味。 3对于章氏原作水龙吟和苏氏和作水龙吟的高低优劣,历来有不同意见。 阅读下列词话,谈谈你的看法。 章楶质夫作水龙吟咏杨花,其命意用事清丽可喜。 东坡和之,若豪放不入律吕。 徐而视之,声韵谐婉,便觉质夫词有织绣工夫。 宋朱弁曲洧旧闻东坡次章质夫杨花水龙吟韵,机锋相摩,起句便合让东坡出一头地,后片愈出愈奇,真是压倒古今。 宋张炎词源(和作)与原作均是绝唱,不容妄为轩轾。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答案对于章楶原作和苏轼和作的高下,朱弁认为章词能曲尽杨花妙处,故章词好;张炎认为苏词直是言情,非复咏物,是借咏物来抒情,故苏词好;许昂霄则认为二词各有千秋,各胜擅场。 章词从各个方面来写杨花,开头 9、写春末飘杨花;次写杨花飞到各处,飞到青林、深院、珠帘,粘上春衣、绣床;看到蜂儿、鱼儿,和在楼头远望的女子,写得很细腻。 就描绘杨花说,做到了曲尽其妙。 苏词在写杨花,也在写人。 开头写杨花飘坠在路上, “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是写人在思量,也在写杨花,本于杜甫白丝行诗“落絮游丝亦有情”。 从有思联系到女子的梦中寻郎,是写人;而随风万里也在写杨花。 恨落花难留是写人, “一池萍碎”又是写杨花,本于杨花落水化为浮萍的传说。 最后“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把杨花和泪水结合起来,又写杨花又写人。 苏词就咏物说,写杨花很有情似的,所以随着梦境去万里寻郎,最后化为浮萍,成为离人泪,所以是很细致的咏物。 就写人说, 10、苏词描写思妇愁情,梦里寻郎既不成,春又无法留住,写出思妇的愁苦,是很好的抒情词。 苏词能在曲尽事物妙处的基础上来写人物的情思,写法应该说是高于章词。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 注梅花词和杨元素苏轼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 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 踏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 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 一点微酸已着枝。 注 这首词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1074 年初春),与杭州知州杨元素的唱和之作。 (1)这首“梅花词”凡 56 言,竟不见一个“梅”字,但通篇透露着梅花报春的讯息,称得上“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2)“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 一点微酸已着枝” ,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它与“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有什么联系。 答案以味觉替代视觉,暗写“梅子”已初挂枝头,颇有新意。 照应了上片起首描写的梅花盛开的情景。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 ,写寒雀争闹枝头看花,是从侧面表现了梅花之盛。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 专题9-《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导学案
相关推荐
三、读一读,品一品。 读一读你喜欢的语句或语段, 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例如直接抒情的句子、例如 隐含作者矛盾心理的句子 …… ) 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 叙述是自然朴实的,描写是简约质朴 的,情感也是诚挚而朴素的。 作品朴 实清新的字句中含有作家的情感血泪, 淳厚淡远而又瑰丽的文笔里渗有和谐 真醇的诗意。 这正是作者散文作品艺 术魅力之所在。 四、创设情境 假设您是作者,要直接抒发
2、铸是一位个性和词风都非常奇特的词人,截然对立的两面在他身上和词中都能得到和谐的统一,他长相奇丑,其词却极尽悠闲思怨之情。 在宋代词史上他第一次表现出英雄豪侠的精神个性和悲壮情怀。 许多词中不仅表现人生失意的悲愤,而且含有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开创了南宋词人面向社会现实、表现民族忧患的先河。 北宋词人大多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惟有贺铸是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并存。 贺铸在词史上
诀别。 (79) 刺秦。 (1018) (1)简介背景。 (12) (2)准备“信物”。 (34) (3)准备武器。 (5) (4)配备助手。 (6) (1)、怒叱太子。 (78) (2)、易水悲歌。 (9) (1)、计见秦王。 (1011) (2)、勇刺秦王。 (1217) (3)、壮志未酬。 (18) 一 曲 悲 歌 且看如何演绎 ……… 狼烟四起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
渐减少换气次数,最后要争取一口气说完,甚至多说几个枣儿。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馀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沁园春 雪
智 (二)通假字 矣 通 郑 秦 晋 函陵 氾南 烛之武 佚之狐 郑 伯 秦 伯 郑 秦 晋 函陵 氾南 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 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三、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亡郑 无
盈野;争城以战,杀人 盈城” 贾 谊 《 过秦论 》 ●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 论衡 书解 》 ★ 你从两则材料中得到哪些有关秦统一六国的历 史信息 ? 秦统一六国有何历史意义。 …… 秦军为什么能保持旺盛的战斗力。 二 、 建立集权统一国家 (巩固统一的措施 ) 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内容: (2)特点: (3)影响: ①确立皇帝制度; ②中央设三公九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