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 专题12-《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导学案内容摘要:

2、雨,无法烧制屋瓦。 怎么办。 辛弃疾自有办法,他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二十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 三、文题背景丑奴儿,词牌名,采桑子的别名。 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三十里,有博山寺、雨岩等名胜。 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上饶带湖时,常闲游博山,往来于博山道中。 这首词是他在博山道中一墙壁上题写的。 全词抒发了作者胸中郁结的悲愤愁苦不能抒发的苦闷。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 爱上/层 ,为赋/新词/强说/。 楼 楼 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 欲说/还 ,却道/“天凉/好个/ ”。 休 休 秋 2在前 4、凉好个秋”。 三、品读,鉴赏评析1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全篇写“愁” ,上、下片用了三个“愁”字。 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和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其内涵是否一样。 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是指闲愁,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指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所引起的哀愁。 词中“欲说还休”实际是统治者不许他发表救国的言论。 由于他是个北方“归正军民” ,处处受到猜忌,所以连话也不敢明讲。 辛弃疾曾在论盗贼札子中提到自己的处境,说“顾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 这正是“欲说还休”句的注脚。 可见“欲说还休”反映了辛弃疾归宋后的 5、真实的生活处境。 从艺术表现技巧方面说,作者在词末用“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 深沉的感情用淡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耐人寻味。 他这首词外表虽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案反衬(对比)。 揭示了历经岁月的打磨,饱尝生活的忧患,才真正懂得人生的苦乐这一哲理。 3 “爱上层楼” 、 “欲说还休”在词中反复出现,结合具体语境分别说说它们表达的意味。 答案此处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叠句),强化和深化了感情。 词的上片说,年轻时不懂得真正的愁,却硬要摆出一副愁态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