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 专题12-《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导学案内容摘要:
2、雨,无法烧制屋瓦。 怎么办。 辛弃疾自有办法,他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二十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 三、文题背景丑奴儿,词牌名,采桑子的别名。 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三十里,有博山寺、雨岩等名胜。 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上饶带湖时,常闲游博山,往来于博山道中。 这首词是他在博山道中一墙壁上题写的。 全词抒发了作者胸中郁结的悲愤愁苦不能抒发的苦闷。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 爱上/层 ,为赋/新词/强说/。 楼 楼 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 欲说/还 ,却道/“天凉/好个/ ”。 休 休 秋 2在前 4、凉好个秋”。 三、品读,鉴赏评析1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全篇写“愁” ,上、下片用了三个“愁”字。 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和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其内涵是否一样。 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是指闲愁,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指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所引起的哀愁。 词中“欲说还休”实际是统治者不许他发表救国的言论。 由于他是个北方“归正军民” ,处处受到猜忌,所以连话也不敢明讲。 辛弃疾曾在论盗贼札子中提到自己的处境,说“顾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 这正是“欲说还休”句的注脚。 可见“欲说还休”反映了辛弃疾归宋后的 5、真实的生活处境。 从艺术表现技巧方面说,作者在词末用“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 深沉的感情用淡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耐人寻味。 他这首词外表虽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案反衬(对比)。 揭示了历经岁月的打磨,饱尝生活的忧患,才真正懂得人生的苦乐这一哲理。 3 “爱上层楼” 、 “欲说还休”在词中反复出现,结合具体语境分别说说它们表达的意味。 答案此处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叠句),强化和深化了感情。 词的上片说,年轻时不懂得真正的愁,却硬要摆出一副愁态来。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 专题12-《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导学案
相关推荐
1、【学案导学设计】2015 高中语文 专题十一 鬲溪梅令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一、词人名片姜夔平生好学、好客、好藏书,工于诗、文、词,亦精通音律,擅长书法。 其诗始学江西诗派,后自求独造,有敲金戛玉之奇声,但为词名所掩。 其词或抒写羁旅别离,或纪游咏物,或感叹身世,或忧国伤时,既承续周邦彦衣钵,又挹取辛弃疾词风,变软媚为清婉,变雄健为清刚,清幽峭拔,自成一宗,前人多用“野云孤飞
2、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 所作咏物词既多,如咏新月、春雨、梅花、梨花、杨柳等,又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咏之物融为一体,为南宋咏物词重寄托开辟了蹊径。 二、诗词故事一曲新词动君王传说周邦彦在汴京时,和名妓李师师关系很好,常去她那里玩。 一天晚上,周、李二人正在谈词论曲,忽报宋徽宗驾到。 周邦彦没法脱身,只好藏在墙壁的夹层中。 周在偷听了这二人的谈话后,马上构思
6、 的坐标表示检测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堂检测】1、与向量 平行的单位向量为 ( ))5,12(a、 、 、 或 、B)13,C)135,2()135,(D)135,2(2、已知 是坐标原点,点 在第二象限, , ,0坐标。 3、已知四边形 的顶点分别为 , , , ,,2(A)3,(B)4,(C)2,6( 的坐标,并证明四边形 是平行四边形。 4、已知作用在原点的三个力 , ,
年来,处理各种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故障上百次,保证了省科协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行。 网络安全维护。 网络安全是科协信息化办公的保障,为维护好整个科协局域网的安全运行, 2020 年以来 我中心加 大 检查力度,每天进行防病毒软件升级,定期对局域网内的计算机进行病毒扫描,清除隔离病毒的文件夹,避免了病毒在局域网内自我复制相互传播,占用局域网的网络资源,甚至导致系统崩溃、丢失硬盘重要资料等各种危害
了责任,明确了任务,明确了措施,明确了要求。 全市商务主管部门也积极行动,按照 “ 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 ” 的总体要求,对全市加油站、大型商场、超市、农 (集 )贸市场、批发市场、餐饮企业、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等重点部门进行了拉网式的大检查。 市商务局先后派出两个督查组,分别由副局长覃章荣、总经济师刘飞跃带队,采取听取汇报、查看台账、实地检查和暗访等方式,深入各县市区及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