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 专题11-《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导学案内容摘要:
1、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词人名片国破家亡与个人生活经历的迅速逆转,使李清照的词比较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词主要描写她青少年时代生活的欢快和爱情相思的情怀,风格清丽秀雅。 其写闺阁之情,毫无矫揉造作之态,为传统的恋情词吹进一股清新之风。 李清照南渡以后的词作有着更为丰富的情感内涵。 她把个人的遭遇和时代的不幸交织在一起,因而更具深度和力度。 李清照词确实是“别具一家”。 她善于“以寻常语度入音律”(张瑞义贵耳集),语句从口语提炼而来,明白省净、不求雕饰而富于表现力;音律和谐,富于音乐美;构思精巧细密,意境深邃。 尤其是她以女性的身份写自我的真情实感,表现出浓厚的女性自觉意识,人称之为“易安体” 2、,说明她在词的创作上有很大的独创性。 李清照是两宋之交著名的词人,也是整个文学史上不让须眉的杰出女作家。 著有李易安集十二卷,失传。 今有辑本漱玉词。 二、诗词故事夫妻赓和赵明诚在外地时,收到了李清照寄给他的醉花阴重阳相思词。 先为情所感,后更为词的艺术力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 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五十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赵自叹不如。 三、文题背景这首词作于南渡以前,各本分别题为“九日” 、 “重阳” 、 “重九”等。 内容是逢佳节、思爱人,借词以抒情遣怀。 重阳,为秋季登高游赏的节日。 宋徽宗大观二年(公元 1108 年)重阳 3、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而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薄雾/浓云/愁/永 ,瑞脑/销/金。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 昼 兽 透 东篱/把酒/黄昏/ ,有/暗香/盈。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后 袖 /。 瘦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这首词表面上写词人深秋时节的孤独寂寞之感,实际上,它所表现的,是词人在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全词诉说闺中重阳佳节的相思,却不曾用一字道破,而是“物皆着我之色彩” ,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 4、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了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 二、悟读,诗情画境黄花开在东篱,一朵一朵,是彼岸里的烟火,是秋色中的独白。 这样的一片轻寒,有人瘦了下来。 渐渐爱上黄昏,爱上菊花酒,鲜艳开满香腮。 风这样急,天这样宽,渴望和一个人把一生看完,齐飞在舞台。 细品“人似黄花瘦” ,与易安交游,会“有暗香盈袖”。 三、品读,鉴赏评析1 “永昼”多用以形容夏日,而时下已是昼短夜长的深秋季节,作者为什么说“薄雾浓云愁永昼”。 答案“永昼”当是一种对时间的心理错觉,作者借此点出了她独守空闺时的度日如年之感。 2词的上片写了一系列美好的景物,有金兽焚香,有“玉枕纱厨” ,并且对酒赏花,目的何在。 答案这 5、正是李清照、赵明诚夫妻在重阳佳节共度的好环境。 然而现在夫妻离别,因而这佳节美景反而勾起人的离愁别恨。 全首词只是写美好环境中的愁闷心情,突出这些美好的景物的描写,目的是加强刻画她的离愁。 3人们评价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为神来之笔,试说说这三句神来之笔的佳妙之处。 答案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结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里,“人似黄花瘦”一句是警句, “瘦”字是词眼。 这首词没有明写相思,而以深婉含蓄笔墨出之。 词一开头“薄雾浓云愁永昼”的“愁”字,就已点出离愁。 由于爱人不在身边,她白天是焚香闷坐,黄昏后把酒对菊,独自一人,更添惆怅,更觉销魂。 最后用“人似黄花瘦”结束全篇, 6、“瘦”字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 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 “人似黄花瘦”五字,以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感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之含义,自在其中。 在诗词中,作为警句,一般是不轻易拿出来的。 这句“人似黄花瘦”之所以给人深刻的印象,除了它本身运用比喻,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外,句子安排得妥当,也是其原因之一。 她在这个结句的前面,先用一句带有动宕语气的“莫道不销魂”作引,再加一句写动态的“帘卷西风” ,这以后,才拿出“人似黄花瘦”这一警句来。 人物到最后才出现。 这警句不是孤立的,三句联成一气,前面两句环绕后面一句,起到绿叶红花的作用。 经过作者的精心安排,好像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形象性很强。 这 7、首词末了一个“瘦”字,归结全篇的情境,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表达这点精神,因而它确实称得上是“词眼”。 阅读下面一首临江仙 ,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并序)李清照欧阳公作蝶恋花 ,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 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几许。 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雕零。 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1)“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 李清照与赵明诚曾有过一段“感月吟风” 、富有诗意的幸福生活;“多少事” ,表示很多,记也记不清了。 可如今孤身一人,年老飘零,心情不好,什么事也做不成。 表现了词人对今非昔比、家破人亡的无限感喟。 (2)李清照本对“试灯” 、 “踏雪”这两件事都很感兴趣,可如今,却认为“无意思” 、“没心情” ,为什么。 答案此处进一步表露了词人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冷。 李清照初到建康,踏雪登石头城,北望中原,今则大势已去,恢复无望,哪里还有心情去欣赏花灯,踏雪寻诗呢。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 专题11-《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导学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