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3冷战的开始2内容摘要:
二、冷战之门的开启 政治: 杜鲁门主义 1)背景: 战后初期,西欧经济困难 工人运动高涨,威胁西欧资产阶级的统治 2)目的: 复兴西欧经济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3)概况: 对西欧: 对美国: 经济: 马歇尔计划 提出, 1948年实施 4)影响: 积极:解决了燃眉之急,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秩序 消极:受制于美国 1稳定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秩序 2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激发本国制造商和出口商的热情。 二、冷战之门的开启 政治: 杜鲁门主义 1)建立: 1949年 4月, 12国签订 《 北大西洋公约 》 2)目的: 从军事上遏制苏联 4)性质: 经济: 马歇尔计划 3)影响 资本主义阵营遏制社会主义阵营的 军事同盟 军事: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美国在亚太地区建立的军事条约网 签订时间 签订者 表现 泰国 军事援助协定 菲律宾 《 共同防御条约 》 日本 《 安全保障条约 》 澳大利亚、新西兰 《 美。人教版历史选修3冷战的开始2
相关推荐
猜疑的开始. 波茨坦会议 丘吉尔 罗斯福 斯大林 英国 美国 苏联 1945年的 7月到 8月,三巨头再次相会,但是却换了人 . 罗斯福去世了,接替他的是杜鲁门 . 杜鲁门觉得罗斯福对苏共表现得太过软弱。 波茨坦会议期间,邱吉尔输掉了大选,所以新首相艾德礼顶替了他的位子。 杜鲁门 ( Truman) 艾德礼 ( Atlee) 1945年的 7月 17日到 8月 2日,盟国在距离柏林
: 两伊战争 萨达姆 奉行地区霸权主义 两伊盛产石油,成为大国争相控制的对象,美苏等大国插手,也增加了两伊矛盾的复杂性。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之间时间较长、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战争 精品课件 1980年 9月 23日,伊朗军队在德黑兰游行并准备开赴两伊战争前线。 精品课件 爆发: 伊拉克进攻、伊朗防御阶段; 战争的三个阶段: 伊朗进攻、伊拉克防御阶段; 边境地区互有攻守阶段 “袭船战”、“袭城 战
( 2)原因: 美国自身: 世界: 经济实力急剧膨胀(工农业、黄金储备) 资民主国家典范、反法西斯大国,拥有巨大影响力 军队庞大、装备先进、核武垄断、广泛驻军 基础雄厚、本土未受破坏 战争刺激经济增长 “ 民主国家兵工厂 ” 法西斯强国被打倒、西欧普遍衰落 回忆:常言道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 ,美国能成为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超级大国
•中东新兴国家之间的矛盾; •帝国主义国家与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 思考 维护机构 国际联盟 美国总统 威尔逊 的建议 ( 十四点原则之一 ) : 成立一个一般性的各国联合组织 必须依据具体的协定 , 其目的是 向大小国家同样提供政治独立和 领土完整的相互保证。 ( 19201946) 总部设在日内瓦 大会 行政院 秘书处 初建时 44个成员国 因美国没有参加 由 英法 控制 1920年 1月
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 同胞起来呀。 ① 中国人民坚持斗争的结果; ②美英和日本的矛盾。 中国的山东问题 问题的由来 解决原因 《 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 》 及附约 (主要 ) 解决 : ① 1897德国强占胶州湾 ②一战时日本占领山东租借地、“二十一条” ③巴黎和会上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 从以上内容来看, 《 九国公约 》 的实质是什么。
议的参加者: (慕尼黑阴谋 ——绥靖政策的顶峰) 慕尼黑协定签订后,张伯伦如痴如醉地沉浸在“和平”的幻觉之中。 他从慕尼黑回到伦敦,一下飞机便宣称:“从今以后,整整一代人的和平有了保障。 ”这幅图画表现的正是张伯伦在伦敦机场吹嘘慕尼黑协定的情景。 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 如果我们不得不进行战斗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