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4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内容摘要:
的表现有哪些。 结合教材 P9学思之窗 : 你怎样看待嫡长子继承制与玄武门之变 ? 该制不利于选举贤能的人统治国家 ,且容易造成 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 ,玄武门之变就体现了 这种残酷性 ,但这场斗争并未影响唐朝的稳固基业 , 反而将唐朝推向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 二 、 贞观之治 (627年 — 649年 ) 史实之 二 (时间、原因、特点 ) 172。 唐太宗时期,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 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并完善了一系列制度,促 成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 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避免重蹈覆辙。 ,个人作用。 主 观 客 观 ,为唐朝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荣的主要动力。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贞观之治” 对外关系面: 经济方面: 思想文化面: 民族关系面: 政治方面: •重用贤能,选官不避亲仇,用人扬长避短;虚怀纳谏。 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以 “存百姓”思想为指导 ,实行 休养生息政策 ,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慎用刑法,仁义为本;完善科举, 提高进士科地位。 •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 •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 一. 广开言路,虚怀纳谏 三.心存百姓, 休养生息 四.慎用刑法,民本思想 二. 选贤任能,知人善任 六.以诚相待,民族融合 七.对外交流,兼收并蓄 五.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 政治清明: 重用贤能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如对魏征的任用; • 用人扬长避短 ,如对房玄龄、杜如晦的任用; • 善于纳谏 ,如魏征的进谏和太宗的纳谏。 • ( 2) 社会安定 :囹圄常空,外户不闭。 • ( 3) 生产发展 :马牛布野,粮价低廉。 • ( 4) 文化繁荣 :进士科人才济济,科举制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三 、 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开明的民族政策 ) 边境不稳 ① 策略 : 战而后和 ② 方式 : 东 突 厥 : 武力征服、设羁縻府州、册封 西 突 厥 : 武力征服、设安西都护府 (西域 )、册封 吐 蕃 : 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 ,中原文化影响吐蕃 ) 武力征服、设置机构、册封、和亲等 史实之 三 突 厥 吐 蕃 咸海 大海 外兴安岭、库页岛 南 海 • 武力征服 ,战而后和 ——唐初,突厥、薛延陀、土蕃等; • 册封 ——西北各民族 • 设置机构 ——羁糜府州(东突厥)、安西都护府(西突厥) • 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 开明的民族政策 加强了民族团结 ,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揭开了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新篇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1、武力征服: 对东突厥和西突厥 2、设立机构: 羁縻府州、安西都护府 3、册 封: 东突厥世袭都督、刺史官职的后代均由唐政府册封 4、和 亲: 松赞干布求亲、文成公主入臧 ( 2)积极影响: 促进民族进一步融合,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三)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 1)开明的民族政策: • 中外交往频繁 :设立专门机构 鸿胪寺 接待外宾 ;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对各国使者,以礼相待;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 实行开放的文化政策:佛教、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高僧玄奘去天竺取经;朝鲜、日本僧人来唐游学,朝鲜、日本深受汉文化影响。 ,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欧亚各地 ,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 ,形成了以唐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 开放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关于封建社会的盛世 :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 和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农民起义的推动 吸收前朝灭亡的经验教训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统治者相对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良好安定的社会环境 : 肯定其进步作用 认识其实质 : : 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 发展中的作用 • 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 • 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 • “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 • 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 • 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 • 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 • 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 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 •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 • 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 • 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始皇与唐太宗的比较 秦始皇 唐太宗 时代: 主要 贡献: 局限: 根源: 战国后期 —秦朝 封建社会初期 隋末 —唐初 封建社会盛期 第一次统一中国 创建中央集权制 制度调整 善于用人 统治开明 贞观之治 暴政 晚年骄奢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局限 (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约、人治) 感悟历史 : 2020年 广东高考问答题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不过是个中等人才, 其文韬武略不及梁武帝等人,之所以出现盛世,“ 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 请从 “时会” 与 “人力” 两个方面,分析促成 “贞观之治”的原因。 参考答案:( 13分) ① 隋末农民起义为唐初社会发展扫除了障碍, 隋朝的灭亡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为贞观之治 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 7分) ② 唐太宗顺应形势,调整政策、任贤纳谏,促 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 6分) 第三节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清确立了对全国统治,大陆抗清斗争大体结束。 2、统治不稳而面临严重的危机。 国家安定、民族团结和抵御外侮是其重大的使命。 ( 一)康熙初年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形势: 任务: 三、康熙 ① 辅政鳌拜专权 ② 台湾:郑成功坚持抗清 ③ 漠西、漠北蒙古:需加强管理 ④ 满汉民族矛盾未平息 ⑤ 南方:三藩之乱 ⑥ 黑龙江:沙俄入侵 宫廷内部问题 国家统一问题 国家主权问题 (二)主要措施 平定 “ 三藩 ” 之乱 统一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平定准葛尔部贵族噶尔丹的叛乱 4、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加强汉、蒙、臧民族团结。 A、缓和满汉民族矛盾,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 B、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尊重喇嘛教,册封活佛 ( 2)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贡献 : ( 3)维护国家主权 : 抗击沙俄侵略,订立 《 尼布楚条约 》 ( 1)稳定朝廷统治秩序 : 智擒鳌拜 二、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 (一)巩固统一国家 平定“三藩” ⑴ “三藩”问题的由来 ⑵平定“三藩”的经过 思考:试分析康熙平定三藩的历史影响。 消除了割据、分裂的隐患,加强了国家统一; 巩固了中央集权; 有助于清除积弊,促进经济发展,安定民生。 平定三藩之乱:是指在康熙十二年( 1673)三月,由于康熙帝禁止广东平南王尚可喜之子继承其爵位,引起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的警惕,是年十一月吴三桂率先发难于云南昆明,联结其它二藩,依托云贵、两广、福建以及陕西等地,发动叛乱。 康熙帝坚持以攻打首犯吴三桂为主,辅以诱导劝降和敕免罪行的方法,对其它各叛军进行瓦解。 并力图打击三藩,避免三方主力互助。 于康熙二十年( 1681)十月,攻占昆明城。 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被平定。 • 材料一: “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 ——郑成功 • 材料二: 郑成功及其子郑经在收复台湾后,仍然用南明永历年号,以明朝遗臣身份继续与清廷对抗。 “ 三藩 ” 之乱爆发后,郑经乘机率军进攻福建等地 …… 郑氏所部数年煽乱于东南沿海 …… ——《 中国通史全编 》 (下) 探究:如何认识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清政府收复台湾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从上述材料对郑氏集团收复和经营台湾进行简要评价。 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 ,维护了中国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 ,是民族英雄。 一方面有利于台湾的早期开发,另一方面与清政府分庭抗衡,形成分裂状态。人教版历史选修4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相关推荐
议的参加者: (慕尼黑阴谋 ——绥靖政策的顶峰) 慕尼黑协定签订后,张伯伦如痴如醉地沉浸在“和平”的幻觉之中。 他从慕尼黑回到伦敦,一下飞机便宣称:“从今以后,整整一代人的和平有了保障。 ”这幅图画表现的正是张伯伦在伦敦机场吹嘘慕尼黑协定的情景。 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 如果我们不得不进行战斗的话
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 同胞起来呀。 ① 中国人民坚持斗争的结果; ②美英和日本的矛盾。 中国的山东问题 问题的由来 解决原因 《 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 》 及附约 (主要 ) 解决 : ① 1897德国强占胶州湾 ②一战时日本占领山东租借地、“二十一条” ③巴黎和会上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 从以上内容来看, 《 九国公约 》 的实质是什么。
•中东新兴国家之间的矛盾; •帝国主义国家与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 思考 维护机构 国际联盟 美国总统 威尔逊 的建议 ( 十四点原则之一 ) : 成立一个一般性的各国联合组织 必须依据具体的协定 , 其目的是 向大小国家同样提供政治独立和 领土完整的相互保证。 ( 19201946) 总部设在日内瓦 大会 行政院 秘书处 初建时 44个成员国 因美国没有参加 由 英法 控制 1920年 1月
乔夫和里根签署有关中程导弹的条约 国家 50年代后期 — 60年代初 60年代中期 — 70年代末 80年代 美国 孤立、反对中国 原因:敌视社会主义,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 关系正常化 原因: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 关系时好时坏 原因:仍没有放弃霸权政策 苏联 苏中关系恶化 原因: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 对中国军事威胁,酿成边境冲突 原因:对外扩张 同中国改善关系 原因
借鉴 历史基础 直接原因 美国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成立了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 邦联制使中央政府软弱无力 ,迫切需要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一) 1787年宪法的制定 1787年制宪会议的召开 宪法的颁布: 9月通过草案, 1788年生效 ( 二) 1787年宪法的文本结构 Part 1:序言(宪法的宗旨和目的) Part 2:正文(国家政治体制的规定) Part 3:宪法修正案) ( (三)
总统是国家元首,拥有实权。 总统由人民间接选举产生,任期四年。 后来明确规定总统不得超过两届。 以华盛顿享有的崇高威望,如果他想第三届连任,无疑会继续当选。 但他不居功,不恋权, 1796年在第二届总统任期届满前五个月,发表了《 告别词 》。 创立了美国总统连任不能超过两届的范例。 资料一: 资料二: 人物(左边:克林顿 ,右边:国会) ( 3)确立了联邦制。 规定了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