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检测 专题13-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含答案)内容摘要:

3、的中日僵持不下4 “春秋笔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作者往往用不同的字来表达态度,不发议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 因此,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 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色的是(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C甲午战争 D维新变法5天地会是清代民间秘密结社组织之一。 它以“反清复明”为主要口号,其成员主要来自下层劳动群众、三教九流、无业游民以及农民。 根据下表判断,这些事件透露出的问题是( )17961850 年的 54 年间,涉及天地会的事件事件起因 数量“遇事有人帮助,免人欺凌”者 26 起因穷困而“敛财分用”者 15 起为抢劫富户而“得财分用”者 39 起 4、攻掠城镇“竖旗起事”者 11 起A近代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 B汉族人民“反清复明”的政治诉求强烈C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保障体制尚需完善 D百姓“均贫富、等贵贱”的意识长期存在6恩格斯说,侵略战争给了中国以致命的打击, “旧有的小农经济制度,以及可以容纳比较稠密人口的整个陈旧的社会制度也都在瓦解”。 “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和“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 恩格斯这段论述主要是( )A揭露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的严重的危害 B认为侵略战争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C说明侵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觉醒D强调侵略战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制度7据太平天国史料专辑记载,迟至 1861 年 6、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作者试图说明( )A现代化世界大潮中,封闭的国策、落后的经济和僵化的制度必然带来民族的灾难B战争的屡屡失败,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并被迫中国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C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发动的战争实际上是现代化文明国家改造世界的唯一正确途径D落后招致民族的屈辱和反思,中国在阵痛中渐渐走出传统并被迫开始现代化探索9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马克思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曾称太平天国为“中华共和国” 、“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 ”1902 年,孙中山则说“太平天国一朝为吾国民族大革命之辉煌史为今 13 吾党宣传排满好资料。 ”马克思、孙中山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7、( )A符合革命史观,角度相同B符合现代化史观,立场相同C符合革命史观,角度不同D符合文明史观,立场不同10 “他们捣毁偶像及儒、释、道三教的庙宇;他们的首条道德准则即为敬畏上帝、耶稣与天王,第二条便是孝顺父母。 太平天国标榜平等,但其内部却是尊卑有别、上下森然。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A. 反对封建礼教的决心与勇气 B. 具有了近代民主平等意识 C. 是农民阶层学习西方的救国探索D. 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11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将每户足够食用以外的粮食归入国库,有婚娶弥月、疾病灾荒等开支,全由国库支给。 儿童读圣书,居民听教化等在礼拜堂进行。 这可以用来说明太平天国( )1861 年 4 月, 8、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到一本书后,在日记中写道:“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西人,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 ”材料中的“书”应为( ) A. 海国图志 B. 天朝田亩制度C. 资政新篇 D. 变法通议13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评价近代中国某事件“一批科举出身、有高度道德原则而又忠于当朝的文官,坚定地把叛乱镇压了下去,并试图在农村经济和大众福利事业上施行仁政,各省的秩序恢复了。 ”其中的叛乱是指( ) 勒丹涅特在美国人在东亚中写道:“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委派到世界的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摇撼下来的果子。 甚至他还 9、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 ”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B、 “树上的伙伴”包括日本C、美国没有参与掠夺中国 D、美国在对华政策上追随西方列强15有人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 19 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寻常的历史环境。 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 对这句话判断正确的是( )A事实正确,观点错误 B事实正确,观点正确C事实错误,观点错误D事实错误,观点正确1620 世纪初北京城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庚子年的某一天,李中堂(李鸿章)请八国公使参加烛光晚宴,其中有一道名菜蒸熊掌。 八国公使见了美味却还 11、命史观、近代化史观 D全球史观、文明史观18梁启超说:“若夫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其事固非无因,然苟易地以思。 当夫乙未二三月庚子八九月之交,使以论者处李鸿章之地位,则其所措置果能有以优胜于李乎。 ”这段话表明梁启超( )学家徐中约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同日本)在作战。 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民众根本就不关心甲午中日战争B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好大喜功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D战争体现了当时中方民族国家观念的缺失20 辛丑条约规定: 14、我则并此而无之(二)法总统有召集议会之权,而我之参议院得自行集会闭会(三)法总统有任命官吏之权,而我则任命阁员须得参议院之同意(四)法总统有交还议案法案求下院再议之权,我则无此规定”。 据此可知约法( )A具有责任内阁之体用而无责任内阁之精神B制定时具有“因人设法”的理性和进步因素C制定者尚缺乏对西方宪政理性和成熟的认识D总统权力受到国会的严格限制,充分体现了西方宪政民主的精神25历史学家田玄认为:“的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 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A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不平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