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 专题11-《扬州慢(淮左名都)》导学案内容摘要:

1、扬州慢(淮左名都)一、词人名片姜夔(约 11551209),字尧章,南宋词人、音乐家。 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后寓居武康(今浙江德清),与白石洞天为邻,因号白石道人。 早年随父宦游,居汉阳。 后过着游士式的生活,屡试不第,布衣终身。 其书法精湛,诗负盛名,尤以词著称。 词作或感慨时世、抒写恋情,或写景咏物、记述交游。 琢句精工,韵律谐婉,格调高旷,寄意幽邃,艺术造诣较高。 以清冷刚健的词笔开创了体制高雅的风雅词派,亦称格律词派。 对史达祖、吴文英等人都有影响。 著有白石道人诗集 、 白石道人诗说 、 绛帖平 、 续书谱 ,词集白石道人歌曲等。 二、诗词故事姜夔妙制得佳人(一)姜夔三十多岁时在长沙结识了诗人萧德 2、藻。 萧比他大二十多岁,是当时著名的诗人,非常赏识姜夔的才气,把他看作自己作诗四十年来难得的诗友,而不以老师自居。 两人经常在一起谈论诗歌。 萧对姜姑苏怀古诗“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两句赞不绝口。 萧爱才,不久,就做媒把侄女嫁给了姜夔,成为诗坛一段佳话。 后人写诗云:“应是冰清逢玉润,只因佳句不因媒。 ”三、文题背景扬州慢是姜夔的自度曲,也是格律词风的代表作,写的是作者在淳熙三年(1176 年)冬至日经过扬州时的所见所感。 此时词人 21 岁。 南宋时期,金人曾两次侵宋,扬州两度遭掠。 这首词是在扬州第二次被掠十五年后写的。 作者通过今昔对比,写出了扬州劫后的萧条,抒发了“黍离之悲”。 一、诵读,整体 3、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 自/胡程 青 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 兵 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 二十/惊 情 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 声 生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慢词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写词。 故读时吐字宜慢,句后停顿也要长一些,要读得从容不迫。 本词抒发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即“黍离之悲”。 全词真实地再现了战后扬州惨不忍睹的景象,使 4、读者真切地体会到作者胸中不能抑制的悲愤。 二、悟读,诗情画境夜深了,薄衣禁得住凉风来袭吗。 桥边的姜夔慢慢转身,水银一样的月光轻泻在他脸上,有水珠儿落下,没入波心,无声无息那“豆蔻词工”的杜郎,如今来到此地,是否还能再“赋深情”。 “桥边红药”也只能空自招摇,不“知为谁生”。 三、品读,鉴赏评析1这首词,有虚有实,有景有情,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颇有身临其境之感。 请对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写法试作分析。 答案2 “废池乔木,犹言厌兵”一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拟人。 作者借此写出了扬州人民的痛苦,并对此表示同情。 3找出词中所用的典故,说说它们的来历和作用。 答案扬州慢(淮左名都)的用典主 5、要表现在化用现成诗句上。 在这一点上,姜夔颇费苦心:他不想把前人诗句硬套进自己的作品里,便精心剪裁,使之故露痕迹;为避掠人之美,还特地在词中直截了当地点出“杜郎”其人。 词中多次化用杜牧不同的诗句,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对同为名士风流的杜牧其人其诗的崇拜,另一方面又以扬州昔日的繁华反衬今日扬州的残破,可谓用心良苦。 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 歌吹是扬州。 ”赠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同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如此之多的佳句,被一曲扬州慢网罗殆尽。 剔除杜牧的旧句,真正出自 6、姜夔之手的词句,不过参半而已。 杜牧旧句皆在言扬州的风流繁盛,而姜夔“填补”的,则全是“废池乔木” 、 “清角吹寒” 、 “空城” 、 “冷月”一类令人断肠的词语。 这种大胆地化用成句,使得此词与众不同,其魅力不仅没有因多用杜诗而减损,反而越发显得深沉凝重。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姜夔丁未冬过吴松作。 燕雁 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 商略 黄昏雨。 第四桥 边,拟共天随 往。 今何许。 凭栏怀古。 残柳参差舞。 注 燕雁:北来之雁。 商略:商量,筹划。 第四桥:又称甘泉桥。 天随:唐诗人陆龟蒙,字鲁望,号天随子,居松江甫里,曾乘扁舟渔樵于太湖。 (1)“数峰清苦。 商略黄昏雨”是以什么修辞手法写群山的。 有何作用。 答案以拟人手法写群山。 这既写出了雨意酣浓、垂垂欲下的江南烟雨风景,又写出了山峰无可奈何而又有所不甘的情态。 (2)这首词境界开阔,气象宏大,将自然、人生、历史、现实融为一体,试从内容上作简要评析。 答案词的上片俯仰天地之境,写的是眼前自然之景;下片是词人俯仰古今之境,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向往。 “今何许”一句写出了时代感,又以自然物象作结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