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2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内容摘要:

(1)图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经济建设成果。 有何历史意义。 (2)图二与图三所报道的事实,哪一幅是虚假的。 哪一幅是真实的。 当年中国出现什么重大失误。 (3)三幅图对我们当今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思路点拨 第 (1)问通过图一所示成就可知是 “ 一五 ” 计划时期。 第 (2)问把图片中的信息与所学知识相结合,获取答案,其中图二中早稻不可能达到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 第 (3)问答案较为灵活,注意紧扣材料。 答案 (1)“一五”计划时期。 意义: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图二是虚假的,图三是真实的。 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左”倾错误泛滥。 (3)国民经济建设要有计划地按比例进行,急于求成只能欲速而不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 课时作业 基础达标 1.下面的表格是中国与美国、印度的工业生产比较,为解决表格中的问题,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 ) 中国与美国、印度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 (人均 ) 中国 (1952年产量 ) 美国 (1950年产量 ) 印度 (1950年产量 ) 钢产量 4公斤 发电量 A.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B.实施了“一五”计划 C.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D.完成了土地改革 解析 为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局面,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从 1953年起,开始执行 “ 一五 ”计划,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为 B。 答案 B 2.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 ”此首山歌 ( )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 60年代 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 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解析 本题依托材料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题干材料说明农村经历了由小农经济到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的变化,即由个体小农经济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再到 “ 一大二公 ” 的人民公社,其实质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其中最晚的人民公社开始于 1958年,由此排除 A项;这首山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各地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由此排除 B项;集体化运动是政府组织的对农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排除 C项。 答案 D 3. 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之所以说中共“八大”关于国内矛盾的论断是正确的,主要因为这一论断 ( ) A.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教训 B.反映了阶级剥削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结束的 客观实际 C.强调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工业国 D.指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解析 1956。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