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ppt复习课件内容摘要:
俄罗斯 乌克兰 白俄罗斯 南高加索 后来发展到 15个加盟共和国 列宁逝世 1924年 1月 列宁逝世 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 ( 1)国内 ——苏联建立;经济恢复;苏联经济 政策发生变化。 ( 2)国际 ——资本主义包围,形势紧 张。 背景 : 过程:⑴方针提出(时间、内容) ⑵三个五年计划(时间、成就) 结果 :( 1)实现工业化。 ( 2)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特点 :( 1) 优先发展重工业。 ( 2)追求高速度。 ( 3)指令性计划(政府主导)。 ( 4)追求高积累。 (5)比例失 调,粗放经营。 苏联的五年计划 名 称 时 间 主 要 成 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二个五年计划 第三个五年计划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 ——第聂伯河水电站 1928年 1932年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 农业国 1933年 1937年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苏联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依靠增加投资,扩大基建规模和能源、材料与劳动力消耗的粗放经营: 1929至 1940年,苏联基本建设投资年平均增长 %,比上述国民生产、国民收入和工业的年平均增率高。 这说明苏联在经济运行中是投放多产出少,其经营方式是粗放型而不是集约型。 在资源的消耗方面,到80年代,与美国相比,苏联生产相同国民收入所消耗的电力是美国的1 .2倍 ,钢 ,石油 2倍。 —— 董大业 主编 《 高中世界史新教材的学术背景与疑难解析 》 想想我们国家后来是不是也这样呢。 那我们现在的经济建设呢。 对你有什么启示。 〒 资料回放 材料 1:”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就是农民已经不象以前那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乡、甚至整个专区地加入。 ——斯大林 《 大转变的一年 》 ( 1929年 11月) 材料一表明苏联中央在农业集体化决策上有什么变化。 可能带有什么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中的现象,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 苏联改变农业政策,加快集体化进程;存在压力,有农民的非自愿行为; 由于有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行为,引起农民的不满与抵制; 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影响农业长久发展; 材料 2: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 1929年 7月到 1930年 7月,牛减少了 32%,马减少了 13%,猪减少了 33%,羊减少了 26%。 • 背景:工业发展的需要;粮食供应的困难;斯大林的决策 • 过程: 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及其存在的失误 • 结果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 特点 :( 1)全盘集体化 ( 2)机械化 • ( 3)强制性 ( 4) 追求高积累。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自学)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 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 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 ──毛泽东 《 论十大关系 》 毛泽东是这样说的,可后来我们自己呢。 学习思考 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 1927年 7月到 1930年,牛减少了 22%,马减少了 13%,猪减少了 33%,羊减少了 26%。 想一想,那时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和我国开展的哪一项运动比较类似。 ⑴ 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一些地方把农民的住房、小牲畜等强行收归农庄所有,这类过火行为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和抵制,不少农民大量屠宰牲畜,并要求退出集体农庄。 ⑵与人民公社化比较类似。 对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评价 ( 1) 认为其成绩是主要的 , 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和错误。 ( 2) 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实质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错误运动 , 只能对其进行有限的肯定 ( 3) 农业全盘集体化是左倾错误路线 , 与中国的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有极为相似之处。 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一般都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化,而苏联的工业化却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是为什么。 提示:从当时苏联成立后的国际国内环境思考 苏联成立后,国内外环境严峻,外有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内部则经济依旧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有助于苏联迅速建立强大的国防,巩固政权。 假设你是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在当时苏联的国情下,有什么好的办法使苏联重工业 快速 发展起来。 用行政手段来指挥经济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集中的体制 ,轻工业和农业必须适应重工业发展 ,为它提供资金 提示:物力、财力、人力严重匮乏;国外敌视; • 你又是如何理解“斯大林模式”的。 斯大林模式是指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的经济、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其主要特点是高度集中,即政治集权、经济集中、思想集控,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致命不足。 (三)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斯大林模式的特征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排斥市场调节 国家统调拨、计划供应 内 容 农业 工业 贸易 分配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大中小工业一律收归国有 (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 取消自由贸易 (否决商品货币关系) 实行实物配给制(平均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集体化、农业 税很重 高度集中的国家 计划模式,直接 管理 工资制(平 均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 恢复自由贸 易,允许商 品买卖 实行按劳分配制 项目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单一的公 有制。 经济体制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管理方法、手段 特 点 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项目 高度集中, 行政管理。 高度集中, 行政管理 指令 计划 单一的公 有制。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 ⑴国际形势: 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 ⑵经济形势: 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 ⑶政治形势 :苏联成立;斯大林巩固领导地位 ⑷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 革命前存在大量农奴制残余;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意识形态根深蒂固 ⑸思想环境: 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不同理解 ⑹个人因素 :斯大林的个人性格、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 斯大林的个人性格与个人经历 • 列宁在其遗嘱中有关斯大林的叙述:“ …… 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的权力,但他能不能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人民版历史必修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ppt复习课件
相关推荐
主要是基于 ( ) A.经济危机造成的巨大影响 B.对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怀疑 C.苏联实力壮大带来的威胁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度发展 解析 由于经济危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并且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因此人们才有“西方社会制度失败”的认识。 A 2.美国总统罗斯福说:“什么是衡量进步的标准。 那不是看已经拥有很多的人是否能获得更多,而是看那些几乎一无所有的人是否能够得到足够的保障。 ”为此
(1)图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经济建设成果。 有何历史意义。 (2)图二与图三所报道的事实,哪一幅是虚假的。 哪一幅是真实的。 当年中国出现什么重大失误。 (3)三幅图对我们当今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思路点拨 第 (1)问通过图一所示成就可知是 “ 一五 ” 计划时期。 第 (2)问把图片中的信息与所学知识相结合,获取答案,其中图二中早稻不可能达到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 第 (3)问答案较为灵活
4、通常一起讨论和分享学习的秘密前后两句表示因果关系故 选 不符合。 故选 除非,均不符合。 故选 A。 20. of s _ be a is B. C. 答案:察情态动词。 每个人应该成为一读书爱好者不符合。 故选 B。 21. is _ us we so Its to B. C. 答案:察定语从句的关系词。 地球是提供给我们所需要一切星先行为 在从句中作主语又是 ,在从句中作主语又是 物
2、多种能源物质【解题指南】关键知识:动物细胞培养的特点、细胞核移植的过程、胚胎分割技术的结果和早期胚胎培养的培养液中各种营养物质的作用。 【解析】选 C。 本题主要考查动物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 乳腺细胞是成熟的体细胞,在体外离体培养的时间短,并且有接触抑制现象,而乳腺癌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可以无限增殖,并且不会发生接触抑制,故 胞核移植主要是在同种动物的不同种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的,故
起感受近现代中国人在住房方面的变化 ,形成映象深刻的感观认识 . (北方四合院 ) 展厅三: “ 住 ” 居室建筑变迁 (江南民居 ) 中国传统民居 最早出现在租界的“ 洋房 ” 里弄 住宅注重建筑间的绿化与环境,起居方式已完全西化,建筑高度一般三层,有的甚至四层。 住房比较拥挤 新中国成立之初 家具比较简单 安居工程 :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
2、京遇害。 新政宣告失败。 重点精讲维新派在形势危急之际拉拢袁世凯,游说西方列强以寻求支持,这说明了什么。 (1)首先反映了维新派自身力量薄弱,而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2)反映了维新派并未认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所以导致对袁世凯的盲目信任和对西方列强对华态度的错误判断。 (3)反映了维新派未能认识到群众力量的强大,不敢发动群众,缺乏群众基础。 从根本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