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 9.3《戊戌变法的失败》学案(含答案)内容摘要:
2、京遇害。 新政宣告失败。 重点精讲维新派在形势危急之际拉拢袁世凯,游说西方列强以寻求支持,这说明了什么。 (1)首先反映了维新派自身力量薄弱,而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2)反映了维新派并未认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所以导致对袁世凯的盲目信任和对西方列强对华态度的错误判断。 (3)反映了维新派未能认识到群众力量的强大,不敢发动群众,缺乏群众基础。 从根本上说,维新派挽救危机的做法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体现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及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深度点拨戊戌变法的发生是必然的,这主要取决于守旧势力对自身根本利益的维护。 戊戌变法的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 4、,使得京师谣言四起;令旗人自谋生计,更引起不少旗人的强烈不满。 这些从中央到地方的反对势力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后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重要社会基础。 思考(1)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2)社会上反对变法的势力很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根据材料概括具体表现。 答案(1)维新变法遭到顽固势力的反对和阻挠。 (2)主要原因是变法法令触犯了很多人的利益。 具体表现:废八股,使大批读书人通过八股考取功名、升官发财的梦想破灭。 一些衙门裁撤后,使大批官员丢了乌纱帽。 令旗人自谋生计,引起旗人的强烈不满。 探究点 2戊戌政变材料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 5、不变亦变”“改。 ”一个苍老的声音,幽幽的,却也带点犹豫“杀。 ”。 君臣应对横刀向天笑思考(1)为何说“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什么。 (2)“几个读书人”代表哪个阶层利益。 为何提出要“变” ,主要主张有哪些。 答案(1)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一种世界潮流;而中国却面临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中国进行不断探索与抗争。 “多事”主要指围绕“百日维新”展开的一系列事件。 (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的改良派。 救亡图存、富国强兵。 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改革。 二、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1失败的原因(1)根本原因:维新派力量弱小,顽固势力强大。 (2)主观原因:维新派 7、权的封建君主来进行改革,对封建势力采取了妥协的态度,试图在不彻底推翻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社会改良,最终在强大的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击下失败。 历史认识从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不同结局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1)要有高水平的领导集团。 (2)要掌握领导改革的实权。 (3)要重视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 (4)要乐于接受和消化外来先进文明。 (5)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 重点精讲维新变法运动的意义和性质。 (1)历史意义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 维新思想使国人心态随之改变,学习西学成为一种时尚,变革成为一股潮流,清末新政沿用维新方案是例证。 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维新变法 9、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颐材料二变法者由于对改革的制约条件和困难缺乏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乏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材料三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思考(1)依据材料,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史实说明上述三个观点。 答案(1)材料一:传统文化。 材料二:变法者的心智和变法策略。 材料三:整体的社会环境。 (2 10、)材料一: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和反对新政措施。 材料二:百日之内颁布大量改革上谕(或光绪帝大幅度调整礼部官员,激烈反击)。 材料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尚弱。 (其他史实言之成理即可)探究点 2戊戌变法的影响材料“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思考材料是基于怎样的视角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 按照这一视角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现代化史观。 触动传统体制,为现 13、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B是带有一定群众性的救亡图存运动C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是它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D以维护孔子的封建权威,尊奉祖训答案新变法的宗旨是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这就从根本上要求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维新派之所以打出孔子的旗号,是从策略上减轻变法的阻力,而不是为了维护孔子权威,尊奉祖训。 6阅读下列材料:19 世纪下半期,俄国、日本、中国三国都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这些改革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各国的近代化进程。 亚历山大二世明治光绪请回答:(1)概括指出,在当时三国走向近代化的主要障碍分别是什么。 (2)三国的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 (3)三个国家 14、的改革对这三个国家的君主的统治,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俄国:沙皇专制统治和农奴制度。 日本:幕府专制统治和民族危机。 中国: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和民族危机。 (2)俄国:沙皇直接发动、领导了改革(领导)。 日本:天皇一直支持改革(支持)。 中国:前期光绪皇帝支持改革,后期慈禧太后破坏了改革(阻碍)。 (3)俄国:巩固和加强了沙皇专制统治。 日本:由君主专制政体演变为君主立宪制政体。 中国:加深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危机。 解析首先明确 19 世纪下半期,三国进行的改革分别是俄国 1861 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及中国的戊戌变法,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1)题注意题干中的“主要障碍”并高度概括。 日本、中国可从内。(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 9.3《戊戌变法的失败》学案(含答案)
相关推荐
起感受近现代中国人在住房方面的变化 ,形成映象深刻的感观认识 . (北方四合院 ) 展厅三: “ 住 ” 居室建筑变迁 (江南民居 ) 中国传统民居 最早出现在租界的“ 洋房 ” 里弄 住宅注重建筑间的绿化与环境,起居方式已完全西化,建筑高度一般三层,有的甚至四层。 住房比较拥挤 新中国成立之初 家具比较简单 安居工程 :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
2、多种能源物质【解题指南】关键知识:动物细胞培养的特点、细胞核移植的过程、胚胎分割技术的结果和早期胚胎培养的培养液中各种营养物质的作用。 【解析】选 C。 本题主要考查动物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 乳腺细胞是成熟的体细胞,在体外离体培养的时间短,并且有接触抑制现象,而乳腺癌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可以无限增殖,并且不会发生接触抑制,故 胞核移植主要是在同种动物的不同种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的,故
俄罗斯 乌克兰 白俄罗斯 南高加索 后来发展到 15个加盟共和国 列宁逝世 1924年 1月 列宁逝世 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 ( 1)国内 ——苏联建立;经济恢复;苏联经济 政策发生变化。 ( 2)国际 ——资本主义包围,形势紧 张。 背景 : 过程:⑴方针提出(时间、内容) ⑵三个五年计划(时间、成就) 结果 :( 1)实现工业化。 ( 2)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3、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生 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师:很好这些判定方法都是我们经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得到的上节课我们谈到了要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除公理、定义外,其他真命题都需要通过推理的方法证实我们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是定义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
教材知识的记忆能力。 答案: (1)民主化提出了社会主义人民自治的概念,指出人民自治意味着管理不是少数职业政治家的特权,人民群众应该更广泛地参与决策,成为国家真正的主人。 公开性原则是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的有效性,就是把国家在社会中所做的一切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 公开无限制,批评无禁区。 (2)转向政治领域。 结果: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纵容自由化思想,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
2、8 1 648请回答问题:(1)根据第 1、2、3、4 组的实验结果可判断鸭蛋壳的_ 色是显性性状。 (2)第 3、4 组的后代均表现出_现象,比例都接近 _。 (3)第 5 组实验结果显示后代产青色蛋的概率接近_ ,该杂交称为_,用于检验_。 (4)第 1、2 组的少数后代产白色蛋,说明双亲中的_ 鸭群中混有杂合子。 (5)运用_方法对上述遗传现象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