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内容摘要:

各阶层人士的提倡与推动。 (2)不利因素:民族资本实力薄弱;外国资本的渗透掠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有利因素:政府重视、支持;民营企业家的个人努力。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8小题,每小题 4分,共 32分) 60年代,有人写道:“火轮船自入中国以来,天下商民称便,以是知火轮船为中国必不能废之物。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 A.已有新式交通工具 B.组建了近代海军 C.商民反对轮船运输 D.禁绝外来事物 【 解析 】 选 A。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材料主要反映了火轮船传入中国受到中国人的热捧,组建近代海军是在洋务运动后的 19世纪七八十年代, C、 D两项和材料不符。 2.(2020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 )黄遵宪 (1848~ 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寄托情思的诗作《 今别离 》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 所反映的是 ( ) 【 解析 】 选 A。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 “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 ,可知为交通工具的先进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 C、 D三项与材料要求不对应。 3.(2020 淄博模拟 )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 !催催催 !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 ”“催催催。 是车轮还是光阴。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是 ( ) A.公共汽车 B.飞机 C.火车 D.轮船 【 解析 】 选 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信息 “ 是车轮还是光阴 ” 可供选择的是汽车和火车,但依据材料信息 “ 匆匆匆 !催催催 !” ,可以判断这是对火车的描述。 4.“ 人之言语,轻者达数尺,重者达数丈,数丈以外,不复可闻。 自有电话,则虽相去千里,而无语不可达矣。 ”这是选自光绪十三年 (1887年 )国文教科书的一篇课文,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 ( ) A.电话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 B.中国受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C.新式学堂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 D.电话的应用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 解析 】 选 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信息 “ 国文教科书的一篇课文 ” “ 自有电话,则虽相去千里,而无语不可达矣 ” ,可知当时的新式学堂已经开始教授近代科学知识。 ,最能符合历史潮流的是 ( ) A.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C.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 解析 】 选 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近代化主要指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还包括资本主义政治、文化等方面。 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措施都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的。 6.(2020 太原模拟 )“ 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不仅邮政、机器之喷有烦言,若轮舟,若铁路,其兴办之始,士民皆心惊目骇而指为不祥,臣工且笔秃唇焦而言其不便。 今轮舟、铁路明效彰彰矣。 ”此段材料不能说明 ( ) A.轮船与铁路开始出现时许多中国人无法适应 B.洋务运动遇到极大的阻力 C.轮船与铁路的优越性逐渐改变了国人的态度 D.近代机器工业不适合中国国情 【 解析 】 选 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材料提供的信息是开始时对邮政、机器、轮舟、铁路,许多中国人不适应,极力反对。 后来 “ 明效彰彰 ” 即优点逐渐显露。 没有表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