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选修4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内容摘要:

.②③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清军进驻台湾和设置台湾府深得入心,其根本原因是 A.驱逐了荷兰殖民者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巩固了海防 D.开发了边疆 阅读材料: “昔秦兴土石之工,修建长城。 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 “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宁,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 ” ——康熙 ⑴ 明朝修了十多次长城,而清朝却不修长城,结合康熙帝的这两段话,想一想,清朝为何不修长城。 解题关键:得民心者得天下 康熙帝认为,国家的统治、边境的稳固,最主要在于“修德安民”,假如统治者以德治民,则国家根基稳固,边境自然安全。 清朝通过多伦会盟,施恩于漠北蒙古,使那里的民族为清所用,这样就可以众志成城,不用在修长城。 ⑵ 历史上还有哪一皇帝也有同样的民族思想,他采取过那些属于这一 思想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 册封、设置机构、和亲、设置机构、和亲 康熙被称为 “ 最博学的皇帝 ” ,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崇尚儒家文化,尊孔重儒,不仅谙熟儒家典籍,而且通晓音律、自然、天文、历算、地理。 即使按现在的标准,他也称得上是个奇才。 皇帝读书,主要读经学、史学、文学和艺术等。 但是,康熙帝还对算学、天文、地理、光学、医学、解剖学等自然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身边聚集了一批中外科学家,特别是一些耶稣会传教士。 康熙是一位开明的皇帝,他对有科学知识的耶稣会传教士,一概给予信任、使用与尊重,并向他们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 历史纵横 ——康熙智擒螯拜 顺治死后,辅政大臣螯拜开始骄横跋扈。 康熙 14岁亲政后,螯拜仍然专权,时有侵犯皇权,少年皇帝决心除掉他。 康熙挑选十几名身强力壮的侍卫,天天练习摔交,螯拜误以为康熙是个不务政事、贪玩的孩子,暗自高兴。 有一天康熙单独召见螯拜,螯拜刚进宫廷门槛,突然从两旁冲出一群少年,将其按住捆绑起来,随即康熙列举了螯拜欺君擅权、接党乱政的 30条大罪,但却免他一死,禁止株连。 从而稳定了朝廷秩序,总揽朝政大权。 平定“三藩”( 16731681) • “三藩”的概念 • 控制地区: • 撤藩之争 • 策略: • 史学界的评价 平西王 吴三桂 、平南王 尚可喜 、靖南王 耿精忠 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 重用汉将,剿抚并用 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作为反清复明的基地,不料当年就病逝。 他的儿子郑经、孙子郑克 塽 先后继任延平郡王,在台湾与清王朝对峙。 康熙皇帝继位后,曾数次主动派员与郑氏谈判,谋求和平统一台湾,但郑经、郑克 塽 均固执地要在台湾独立为国。 1683年,施琅率清军全歼郑氏主力,郑克 塽 作了明智抉择,请求归顺。 康熙帝宽大为怀,自郑克 塽 以下皆量才录用,封官加爵。 郑克 塽 要求把郑成功的遗骨移葬福建故土,康熙帝欣然准允,以礼安葬,并亲书挽联一副: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平台千古,复台千古; 郑氏一人,施氏一人。 “郑成功的复台和施琅的复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