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 专题6-《九日齐山登高》导学案内容摘要:

2、故的特点,对杜诗九日齐山登高可抓住诸多虚字来赏析。 一、诗人名片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 晚唐诗人。 入仕后官至中书舍人。 他关心国事,反对藩镇割据,拥护中央集权,主张抵御入侵之敌,反对腐化,同情人民。 他曾写原十六了 、 罪言等军事论文。 他喜欢兵法,注释过孙子 ,他的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 其政治诗如长篇感怀诗共五十三韵,是学杜甫的北征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反映现实的律诗如河湟 、 早雁等都蕴含着深沉的对时政的批评。 艺术上最有特色的是写景抒情的七绝,咏史诗过华清宫绝句 、 赤壁等颇多感慨,江南春 、 泊秦淮 、 山行等意义深婉,风格飘逸。 由于国势已 4、才发现,姑娘已在三年前嫁人,并已有了两个孩子。 杜牧大为惆怅,写了一首怅别诗:自去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 三、文题背景1本诗是杜牧在池州时的作品。 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旧俗这一天人们登高喝菊花酒。 齐山,在池州贵池县(今安徽省贵池县)东南。 杜牧于会昌四年(844)九月调任刺史,会昌六年九月离任。 会昌五年,杜牧与其友张祜,登齐山共度重阳,写下了九日齐山登高 ,其友张祜以诗和之。 时年杜牧 43 岁。 2杜牧这首诗,后世人们在经池州或游齐山时唱和,赞叹。 如宋代吴仲复齐山诗:却自牧之赋诗后,每逢秋至菊含情。 一首律诗,引得后世人唱和、赞叹,诗史上少有。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 5、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江涵/秋影/雁/初 ,与客/携壶/上/翠。 飞 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 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 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 衣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杜牧在这首登高诗中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 (一说抑郁之思以旷达书之)二、悟读,诗情画境秋高气爽,天边一行飞雁。 江水清澈,微微摇荡,江中映着两岸秋山和空中的飞雁,还有一抹飘忽的白云。 面对着秋天的水光山色,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 天气渐热,离期相近,不久此地再无君矣。 虽人生最新学习考试资料试 7、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总体的感情基调是抑郁的。 杜牧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感情。 一方面,诗人兴致盎然地与朋友登高赏秋,面对美丽的水光山色,满面笑容地饮酒插花;另一方面,诗人也是用这种方式来掩饰长期郁积在内心的苦闷, “须插” 、 “但将” 、 “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雁 杜牧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 米岸莓苔。 注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