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检测 专题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含答案)内容摘要:

2、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 ”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明显缺乏理性精神 B求善而不在存真C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D落后于西方国家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科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中国、古典时代的古希腊和中世纪的穆斯林世界。 不过,科学革命是西方文明的产物。 原因似乎在于,只是在西方,科学才成为一般社会的组成部分。 ”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文明起源趟早,科学革命越难发生 B科学的发展与文明的发达程度无关C科学与社会的结合催生了科学革命 D宗教愚昧阻碍了科学革命的发生5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 4、,结论正确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7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宋代作家蔡绦在西清诗话中指出:“丹青,吟咏妙处相资”。 他们这种观念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中国传统历来一直认为诗与画为姊妹艺术 B中国诗与画都具有极强的写意功能C诗与画都重在表现画家或作家的自我体验 D诗与画都是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82015 年是中国传统的“羊”年。 下图是羊字的各种写法演变,下列对于中国古代汉字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 B一直自觉追求审美价值C由表音文字向象形文字转变 D难以适应信息快速交流的需要9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主题为“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纪 6、重要位置瓦肆、勾栏为元杂剧提供了生存发展土壤杂剧的灵活与通俗隔离了元代社会政治生活元代文人反对科举,表达出对社会的反叛A B C D11下图为讲史话本新全相三国志平话(元刊本)书影,它是元刊版画中的著名典范,刃锋圆润、韧而有力,为明代福建建安派“上图下文”式小说的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优秀的样本。 对此解读不准确的是( )最新海量高中、 朝吴代表王骥德的曲律记载:“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 盖由当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却命供奉词臣作曲,谓之填词。 ”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戏曲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 B文人素养影响文学创作C元曲发展渐呈衰落态势 D经济繁荣 7、促进文学发展13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 ”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 ( )A科考功名的需要 B商品经济的发展C元朝的高压统治 D国家政策的影响14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 适(元)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而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 ”这一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A元杂剧兴盛的直接原因 B文化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C戏曲产生的社会根源 D元杂剧空 8、前绝后的历史地位15闽浙总督伍拉纳之子伍子舒在随园诗话上的批语说:“适至(乾隆)五十五年,举行万寿,浙江盐务承办皇会,先大人(伍拉纳)命带三庆班入京,自此继来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班。 ”这则材料( )A是徽班进京的最早记载 B说明朝野对越剧的喜爱C体现传统剧种种类繁多 D是京剧的形成佐证之一16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 材料中的“二元性”体现在( )A风俗画和文人画 B话本和小说C汉赋和唐诗 D元曲和傩戏17走一个圆场就代表着“人行千里路” ,来一个趟马就象征着“ 10、展 B. 市民阶层的壮大C. 国家政策的影响 D. 世俗文化的兴起二、非选择题。 20 (26 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艾德荣教授认为应该区分两种工业革命,一种是不基于科学的工业革命,另一种是基于科学的工业革命。 宋代与 1750的英国属于前一类,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商业性质的城市化,交通系统逐渐发达,商品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支撑市场的组织开始发展。 艾德荣重新定义工业革命:宋代与英国材料二 18701914 年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通常称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 ,多个工业国家的崛起打破了英国独霸世界市场的局面,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世界市场走向成熟。 王加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材料三 12、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4 分)21 (19 分)文明的交流贯穿了人类历史,对人类文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从约 500 年至 1500 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 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固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迭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 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 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摘自全球通史材料二 13、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 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 00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从影响方面来看,19 世纪西方的冲击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请回答:(1)请用史实说明明清时期“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 (4 分)请列举“他们(西方)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 ”并说明“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 (6 分)(2)请以反对材料二观点的立场,概括 19。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