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 专题9-《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导学案内容摘要:
1、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词人名片才情豪放之人生苏轼历北宋五朝,荣辱迭起一生,亦才情豪放一生。 其书、画均称大家,善画修竹、枯木、怪石,为“湖州竹派”重要人物;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诗、文、词皆独步一时。 其文如行云流水,恣肆挥洒,代表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宏肆雄放,机趣横生,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开宋一代诗风。 其词突破婉约词藩篱,在风格、题材、音律方面皆有创变,豪纵清雄之作一新天下耳目,风格于雄奇超旷之外,亦兼韶秀婉丽,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一生著述宏富,有东坡七集 、 东坡乐府。 二、诗词故事师生妙对苏轼同欧阳修一样注意 2、发现和提携文学新人。 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四人被称为“苏门四学士”。 苏轼与这些学生辈关系较和谐融洽,有时师生开开玩笑。 秦观脸小胡须很多,苏轼故意问他为何胡须多,秦观引用论语中一句对答:君子多乎(胡)哉。 苏轼也用论语一句反唇相讥:小人樊(繁)须也。 师生之对,堪称完美。 三、文题背景“乌台诗案”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狱。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 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多天。 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有二十多人。 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 3、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慧院,后迁临皋亭。 这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慧院月夜感兴之作。 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 由于牵连甚广,这时, “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 ,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隐衷。 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心情。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 静 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 省 冷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此词是作者刚从“乌台诗 4、案”中解脱出来,只身到黄州时所写。 抒发了从政失意而寂寞孤独的情愫。 上片写幽人,幽人孤独如孤鸿。 先写夜景幽寒,为幽人、孤鸿的出场营造氛围。 接着写幽人孤鸿往来。 冷落凄静的夜晚,惟有孤鸿与幽人相对,那孤傲不群的孤鸿,正是独往独来的幽人的化身。 下片写孤鸿,孤鸿幽恨如幽人。 孤鸿被惊起,惊慌高飞,心怀幽恨,却无人能懂;寒林千枝,却不肯栖息;最后,它悲鸣着飞过长江,落在寂寞荒冷的沙洲上。 失群孤鸿与失志幽人互喻叠映,意脉贯通。 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沙洲,每个意象都那么幽寒清冷,全词笼罩着浓郁的孤独与感伤的气氛,意境清幽绝尘, “孤鸿”的形象尤为鲜明突出。 全词语语双关,托物寓怀,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初贬黄州 5、期间的苦闷和孤高的复杂情怀。 二、悟读,诗情画境风飘飘,水摇摇,掸掸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泛舟江渚,岂不乐哉。 已而缺月高悬,秋风萧萧,疏桐却更显枯槁。 月,再怎么明亮,它也是残缺的。 永远,它都无法照亮这个残缺黑暗的世界。 风,再怎么怒吼,也看似无力,它无力吹走我内心的绵绵长恨。 离群之雁只身飞行,寻找栖息地。 良禽择木而栖,最终,它没有寻觅到属于它的地方。 或许,孤寂的沙洲便是它的归宿吧。 如果可以,我要成为你缥缈处的孤鸿。 虽形影相吊,却可穿过世间的浮华糜烂,越过人生的悲凄无奈,跨过世俗的沧海桑田,穿过古朴陈旧的门,来到向往已久的净土。 三、品读,鉴赏评析1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 “恨”字是全词的关键。 6、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案“恨”的内容是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 同意。 本词上片描写“缺月” 、“疏桐” 、 “漏断” 、 “人静” 、 “幽人” 、 “孤鸿”这些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2本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言人见鸿。 人似鸿,鸿似人;而托鸿以见人,实乃作者用意所在。 试分析本词中匠心独运的象征手法。 答案“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像缥缈孤鸿影的“幽人 7、”那样孤高的心境。 这两句词,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下片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 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3古诗词写景往往意在抒情,请从借景抒情这个角度,简要赏析此词上阕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两句。 答 案 这 两 句 用 “缺 月 ”、 “疏 桐 ”、 “漏 断 ”等 意 象 写 深 秋 夜 深 萧 瑟 、 幽 寂 的 情 景 , 营 造 了 一个 8、夜 深 人 静 、 月 挂 疏 桐 的 孤 寂 氛 围 , 为 幽 人 、 孤 鸿 的 出 场 作 铺 垫 , 表 达 了 作 者 孤 独 凄 清 的 心 情。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但似乎还有更深的内涵,请品读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月明”用以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 “云”则指奸佞小人。 在明月与浮云的矛盾中,抒发了词人对小人当道、理想难以实现的愤懑。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举例说明。 答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夜来”句中,写中秋之际,西风飒飒,落叶萧萧。 既烘托了悲凉的气氛,又引出了下句词人的迟暮之悲。 “月明”句,借眼前之景,暗寓小人当道,才高遭人妒,忠而见谤的愤懑之情。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 专题9-《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导学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