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史记》选读教案全集内容摘要:

3、周时 将领 典周史战国秦 司马错将伐蜀司马靳事白起秦朝 司马昌主铁管汉朝 司马无泽市长司马喜五大夫司马谈太史公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 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 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先祖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著写史记有很大的影响。 2父亲的遗 4、愿、时代的要求父亲临终嘱托有几层意思。 (1)写史是祖传的序业,修史是孝亲。 (2)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 (3)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论载。 (史记散绝)司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时代的要求。 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与壶遂的对话是为了说明了什么。 (1)孔子为什么著春秋。 著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 (2)举诗书礼易乐的作用目的是什么。 强调春秋是天下人之“仪表”,是“王道之大者也”,是“礼义之大宗也”,“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3)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 司马迁同意 6、补充资料史记命运太史公的担心不无道理。 史记的传播历经坎坷。 著称后,秘而不宣,将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以防被毁。 尽管如此,“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 ”汉明帝说:“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 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 ” 直到司马迁死,“其书稍出,宣帝吮迁外甥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偿焉”。 西汉对该书的流传控制很严。 后东汉、南北朝以及隋唐,对史记多有微词,甚至还有指责史记是“谬孔子言”,直到宋代史记才遇知音。 明清学者多精读史记,开始考证,核差误,论得失,史记的研究至此才蔚为大观。 )4总结写史记的目的。 为完成家族的使命,父亲的遗愿,为适应时代的 7、要求,为了效仿孔子作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成就一家之言。 (二)从太史公自序中得知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 分组讨论,要求能用原文作论据。 1时代的因素:当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学术发展较快。 依据:壹壶的话(第九小节) 司马迁的话(第十小节) 历史条件(第十二小节)2家族的影响:史官世家赋予司马迁的使命感、责任感,先祖多方面的才艺对司马迁的熏陶。 3自身的努力:自幼攻读古代典籍,青年时期两次游历开阔了眼界,积累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 依据:(第四段)(1)年十岁诵古文。 (2)游历。 第一次游历,到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湖南等地的许多地方;第二次奉使出使巡视西南地区。 最 9、经参与制定太初历。 后因为李陵之祸,激怒汉武帝,自请腐刑,得以保全性命,忍辱完成了史记创作。 2结合本文以及所积累的知识介绍史记。 史记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的专名。 史记之名大概起于魏晋间。 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之间 3000 多年的历史,分 12 本纪,10 表,8 书,30 世家,70 列传,共 130 篇,526500 字。 史记的体例是司马迁的创举。 用本纪叙述帝王,兼排比大事;用世家记述王侯和特殊人物;用表来统系年代、世系、人物等;用书 10、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用列传记人物、民族以及外国。 五种体例在风格上各具笔法而内容上则构成严密的整体。 后来历代的史家都继承了这样的体例,成为正史写作的通用体例。 七、总结全文: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一书撰写的序言。 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历叙世系和家学渊源,并概括了自己前半生的经历;第二部分利用对话的形式,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撰写史记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以史记上续孔子的春秋,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评价,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表白自己以古人身处逆境、发愤著书的事迹自励,终于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第三部分是史记一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 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 13、 、主要词句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不能与死节者比 其次不辱理色 及在槛阱之中 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恨私心有所不尽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4、思路分析: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 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 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微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 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 14、趋异也。 ”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 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 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 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斯、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 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 否。 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