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中考文言文阅读(5)《愚公移山》ppt复习课件内容摘要:
1、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五、愚公移山知识梳理第一部分 交代故事背景,写愚公移山的决心和行动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 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 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 有遗男,始龀( ,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 词语解释( 1) 方 七百里 方:( 2)年 且 九十 且:见方,指面积将近( 2、 3) 面 山而居 面:( 4) 惩 山北之 塞 惩:塞:( 5)出入之 迂 也 迂:( 6)聚 室 而谋曰 室:( 7)吾与汝毕力 平险 平:险:( 8)指 通 豫南指 通:向着阻塞曲折,绕远苦于家铲除险阻直通( 9) 杂然 相 许 杂 杂然:许:( 10)其妻 献疑 曰 献疑:( 11)曾不能 损 魁父之丘 损:( 12) 且焉置 土石 且:焉:置:纷纷地,这里有异口同声的意思赞同况且削减提出疑难疑问代词,哪里放( 13)投 诸 渤海之尾 诸:( 14)遂率子孙 荷 担者三夫 荷:( 15) 叩 石垦壤 叩:( 16)始 龀 龀:( 17)寒暑 易 节 易:( 18)始一 反 焉 反:之于 3、负荷,挑敲,打换牙交换,交替“反”通“返”,往返2. 句子翻译(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3)吾与汝毕力平险。 北山的愚公,年纪将近九十了,面对大山居住着。 苦于山北的阻塞,出入绕道。 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除险阻。 (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 文意理解愚公在挖山的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文中哪句话是从侧面写移山的困难的。 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趟。 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山高而且大;运土石的工具很小;运土石的距离很远、时间长。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从侧面写出移山的艰难。 第二部分 写愚公驳斥智叟的观点,是故事情节的高潮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 4、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1. 词语解释( 1)河曲智 叟 笑而止之 叟: 老头( 2)汝之不 惠 惠:( 3)曾不能毁山之一 毛 毛:( 4)北山愚公 长息 曰 长息:( 5)固不可 彻 彻:( 6) 虽 我之死 虽:( 7)无穷 匮 也穷 匮:( 8)何 苦 而不平 苦:( 9)河曲智叟 亡 以应 亡:通“慧”,聪明指草木长叹通即使穷尽愁通“无”,没有2. 句子翻译( 1)甚矣,汝之不惠。 ( 2)汝心 5、之固,固不可彻。 ( 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4)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你呀,太不聪明了。 而山不会增高,还愁什么挖不平呢。 你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 3. 文意理解( 1)智叟真的“智”吗。 为什么。 不智,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实质上是“鼠目寸光”。 他的一番话反映出他逃避困难的思想,是不足取的。 ( 2)文章第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从中可以看出智叟是什么样的人。 语言(对话)描写。 智叟是一个目光短浅、说话刻薄的人。 第三部分 用神话结尾,照应开端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 6、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 )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 词语解释( 1) 操 蛇之神闻之 操:( 2)惧其不 已 也 已:( 3)帝 感 其 诚 感:诚:停止持、拿被感动诚心2. 句子翻译( 1)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 4)命夸娥氏二子 负 二山 负:( 5)一 厝 朔东 厝:( 6)无 陇断 焉 陇:断:通“措”,放置“陇”通“垄”,土丘山神听了这番话,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阻隔背【 文意理解 】对愚公的这段话,操蛇之神做出了什么反应。 天帝为什么感动。 操蛇之神的反应:惧其不已也。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岸,没有高地 7、阻隔了。 ( 2)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 全文中心 】 本文通过愚公力排众议立志移山,感动天庭,最终在神的帮助下搬掉两座大山的故事,既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韧毅力,又说明了只要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全文理解【 文意理解 】要有三种态度:愚公妻子的“献疑”,智叟的“笑而止之”及众人的“杂然相许”2. 人们对于愚公移山历来毁誉不一,你认为愚公该移山还是该搬家。 请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愚公应该移山。 愚公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移山会给子孙后代带来益处。 3.“ 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愿望。 反映了人们与困难做斗争、征 8、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 重而道远。 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金题演练阅读 愚公移山 ,完成 1 5题。 ( 14分)1. 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 不正确 的一项是( 2分)( )A. 惩 /山北之塞B. 吾与汝 /毕力平险C. 投 /诸渤海之尾D.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有遗男【 解析 】 诸 /渤海之尾”。 对下列句中的标色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 )A. 年 且 九十(将近)B. 杂然相 许 (赞同 )C. 寒暑 易 节(交换,交替)D. 惧其不 已 也(已经)【 9、 解析 】 ”是“停止”的意思。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 )例句: 而 山不加增A. 择其善者 而 从之( 孔孟论学习 )B. 面山 而 居( 愚公移山 )C. 人不知 而 不愠( 孔孟论学习 )D. 隶 而 从者( 小石潭记 )【解析】 例句中的“而”表转折。 ”表承接,不译; ”表修饰,不译; ”和例句中的一样,表转折,“但是、却”的意思; ”表幵列。 【 答案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 4分 )(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凿石头,挖土块,用箕畚装运到渤海的边上。 ( 2)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凭借老年剩余的力气,并不能毁损山上一棵草木,还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5. 文中“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反应有何异同。 ( 4分 )相同点:“妻”和“智叟”在“力量的弱小”和“土石的处置”上提出了相同的质疑(疑问)。 不同点:“妻”的疑虑中有担心和关心,“智叟”的质疑和阻拦中只有嘲笑(讥讽)和轻视(鄙视)。(北师大)中考文言文阅读(5)《愚公移山》ppt复习课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