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 专题12-《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导学案内容摘要:

2、,都兴致勃勃地请其朋友们提一些意见。 一天,岳飞之孙岳珂在听唱完后向辛弃疾提出了用典太多的问题。 它细细地琢磨了一下,很有道理。 于是,端起一杯酒对岳珂说:“你真是我的知音啊。 ”三、文题背景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公元 1174 年)秋。 是年春,稼轩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 时稼轩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此词为稼轩早期词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也渐趋成熟境地。 建康,江苏南京古称。 赏心亭,据景定建康志:赏心亭位于建康水门城上,下临秦淮河,尽观览之胜。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 4、,他总以为自己登临的意图无人知晓。 在那个山河破碎、故土沦陷的时代,他只求带兵作战,重整旧河山,收复失地。 然而,还是与向金国进贡求和的基本国策不合,他被冷落在山水间,作几首抒抒胸臆、泄泄愤怒的豪放词,以此“揾英雄泪”。 三、品读,鉴赏评析1诵读这首词,根据背景,具体说说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答案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中“无人会,登临意”句,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全词上片写景抒情,下片直接言志,分四层具体申说无人理会的登临之意。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 ”是第一层意思,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对不思复国的南宋朝廷的激愤。 “ 5、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抱负和胸襟。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是第三层意思,控诉了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人才,使爱国志士无所作为,虚掷年华。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是第四层意思,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 2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写“江南游子”(词人自称),有何特色。 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为何自称“江南游子”。 答案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 看“吴钩” ,言复国壮志凌云;“栏干拍遍” ,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 不言忧愤,而忧愤之 7、由下片来落实,暗领下片内容,因此说是“住而未住,收而未尽”。 4词的下片连用三个典故,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词的下片作者连用三个典故来表明自己的志向。 先用张季鹰之典。 既写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又表明了自己不会像季鹰那样置国事不顾而辞官回乡。 接着,再用三国时许汜、刘备之典,进一步表明自己矢志恢复山河的雄才大略。 以上两典连用,衔接极其自然。 不学季鹰秋风思归,鄙弃许汜求田问舍,是反衬自身复国壮志。 最后用桓温之典直述心声。 桓温北伐时见过去种的柳树已十分粗大,感慨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词人借此写出了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徒然虚度时光的感慨。 至此,三次驱典入词,两番反面否定,层层曲折地把感情的宣泄推向了高峰,也把全词主旨作了具体说明,使人对其“登临意”有了深切的了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探梅辛弃疾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 一枝先破玉溪春。 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 竹根流水带溪云。 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1)“花态度” 、 “雪精神”具体指什么。 试对此进行分析。 答案花态度:指一般花的鲜艳娇嫩。 雪精神:指梅傲雪耐寒的神韵。 (2)有人认为“醉中浑不记”中的“醉”是“酒醉” ,你怎样理解这一“醉”字。 答案醉非酒醉,而是心醉于梅,不知不觉中天已向晚,足见探梅之时之久,爱梅之意之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