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中考文言文阅读(28)《鱼,我所欲也》ppt复习课件内容摘要:
1、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二十八、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第一部分 用分析论证的方法证明“舍生取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用比喻论证和分析推理从正面立论,确立论点:舍生取义,为义气而不避死)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假设论证,进一步强调为了“义”可以不用“生”;“义”可以不“避患 2、”)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强调“义”的思想境界是人人都有的,只是道德高尚贤明的人没有丧失罢了)1. 词语解释( 1)二者不可得 兼 兼:( 2) 故 不为 苟 得也 故:苟:( 3)所 恶 有 甚 于死者 恶:甚:( 4)故 患 有所不 辟 也 患:辟: 通“避”,躲避祸患,灾难胜于,超过厌恶苟且,随便因此同时占有2. 句子翻译(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如果这两种不能同时占有,就舍弃鱼而取熊掌。 不仅贤人有这样的心思 3、,人人都有 ,不过贤人能够始终保持它罢了。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胜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求生的方法,为什么不采用呢。 3. 句子朗读节奏( 1)如使 人之所欲 莫甚于生( 2)是故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 有甚于死者4. 文意理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的是什么。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第二部分 用举例论证来证明接受优厚的俸禄也要讲“礼义”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受之;向为身死 4、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一 箪 食 箪:( 2)一 豆羹 豆:羹:( 3) 呼 尔而与之 呼:( 4) 蹴 尔而与之 蹴:( 5)乞人 不屑 也 不屑:( 6) 万钟 则不 辨 礼义而受之 万钟:辨: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带汤汁的肉踢,践踏吆喝形容高官厚禄不顾惜,轻视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辨别( 7)万钟于我何 加 焉 加:( 8)妻妾之 奉 奉:( 9)所识穷乏者 得 我 与 得:与:( 10) 向 为身死而不受 向:( 11)是亦不可以 已 乎 已:( 12)此之谓失其 本心 本心:侍奉通“德”,感恩先前,以往通“欤”,语气助词停止,放弃天性, 5、1)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 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然而对于高官厚禄有的人却不分礼义就接受了。 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是为了得到华美的住宅、妻妾的侍奉、所相识的困苦之人的感恩戴德吗。 一筐米饭,一盆羹汤,得到它就存活,得不到就死去。 3. 句子朗读节奏( 1)万钟 则不辨礼义 而受之( 2)万钟 于我何加焉( 3)今为 所识穷乏者得我 而为之4. 文章理解文章第二段内容隐含了一个什么典故。 可以用哪句孟子名言来印证。 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孟子名言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全文中心】 6、本篇文章论述了孟子一个重要的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表现了他对舍生取义精神的赞颂,对“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文意理解】1. 简要概括文段中阐述的观点。 人不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全文理解2. 孟子认为人之“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 他通过哪三个取舍论证了“义”和“不义”的存在。 3. 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性吗。 为什么。 鱼和熊掌的取舍、箪食豆羹的取舍、万钟的取舍。 示例:有必要。 孟子的“义”告诉我们要有舍己为人等值得学习的精神。 4. 孟子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 7、观点。 在当今社会,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如何处理好“舍生取义”和“珍爱生命”的关系。 请举例说明。 示例:生命诚可贵,正义价更高。 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 ,我们应该舍生取义。 如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面前,决不吐露党的秘密,用青春传承了舍生取义,用无畏谱写了英雄赞歌。 金题演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 1 5题。 ( 15分 )【 甲 】鱼,我所欲也第二段【 乙 】岳阳楼记第五段1. 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万钟 /则不辨礼义 /而受之B. 所识 /穷乏者得我 /与C. 予尝求 /古仁人之心D. 吾 /谁与 /归2. 对下列的标色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 )A 8、. 万钟于我何 加 焉(益处)B. 是亦不可以 已 乎(停止)C. 不以 物 喜(事物)D. 微 斯人(非,除了)【解析】 ”的意思是“身外之物,指环境遭遇”。 C【解析】 识 /穷乏者 /得我与”。 【答案】 下列各项中 标色 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A. 得之 则 生余 则 缊袍敝衣处其间(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B. 蹴尔 而 与之潭西南 而 望( 小石潭记 )C. 或异二者 之 为处处志 之 ( 桃花源记 )D. 其 必曰其 真不知马也( 杂说(四) )【解析】 ”,前者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后者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都是表修饰,可不译。 ”,前者是结构助词,“的”,后者是音节助词,无实义; ”,前者是代词,“他们”的意思,后者是语气助词,可译为“大概”。 【答案】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 4分 )( 1)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以往宁肯身亡都不接受的,如今为了得到所相识的困苦之人的感恩戴德就接受了。 (他们)在朝做官,就替人民担忧;在野隐居,就替君主担忧。 5.【甲】文中的“本心”是指 _ 【乙】文中的“古仁人之心”的具体表现是 _【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_ 的表现手法。 ( 3分 )对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答“义”也可以)。(北师大)中考文言文阅读(28)《鱼,我所欲也》ppt复习课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