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11《“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精品备课参考内容摘要:

1、【学案导学设计】2015 高中语文 专题十一“极其工” “极其变”的南宋词专题整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慢词慢词是宋词的主要体式之一,它与小令一起成为宋代词人最为常用的曲调样式。 慢词的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是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 “慢曲子”是相对于“急曲子”而言的,慢与急是按照乐曲的节奏来区别的。 由于曲调变长,字句增加,节奏放慢,与小令相比慢词在音乐上的变化更加繁多,悠扬动听,这也就适应表达更为曲折婉转、复杂变化的个人情感。 宋初的词主要是小令。 在柳永之后,长篇的慢词才开始流行。 词调用“慢”字的, “慢”字往往可以省去。 如姜白石有长亭怨慢 ,张玉田作长亭怨 ;王元泽有倦寻芳 ,潘元质作 2、倦寻芳慢 ,其实都是同一词调(词牌)。 古诗中的“用典”一、理论讲解本专题诗歌中扬州慢(淮左名都)、 鬲溪梅令(好花不与 香人)两首词中的用典手法十分典型,它属于高考中“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考点范畴,下面我们就这种手法作较详细的讲解。 “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 ,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也就是说,借助以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古典诗词中的“用典” ,是古典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这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诗词贵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浅露,用语要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 显然,不用典,就 3、很难抵达这样的境地。 因此,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在最为经济的有限天地里,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用典分明用、暗用、借用、反用。 1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本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曹操短歌行(其一)是一首著名乐府,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用了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曹操用此典,显示招致人才、礼贤下士之诚心。 白居易写过放言五首 ,诗中有“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的句子。 淮南子载:“钟山之玉用炉炭烧三天而色泽不变。 ”史记司马相如传也说过,豫木章木要生长七年才能 4、分辨出来。 白居易运用这两个典故,告诉人们,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不能只凭一时一事妄下结论。 令人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2暗用。 暗用也叫化用。 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不露痕迹。 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 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 “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 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 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 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 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 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 鲁迅用此典充分表达他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5、。 3借用。 借典故来写与典故无关的事物,叫做借用。 借事起兴,旁敲侧击,而又能起切中肯綮、言简意赅之效。 宋梅尧臣田家诗是这样写的:“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 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 ”诗歌借用曹植七步诗之典:“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写七步诗 ,诉说的是手足相残之苦,梅尧臣借以写农夫生计之艰难。 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里评述说:“农民虽然有豆萁可烧,却没有豆子可煮,锅里空空的,连煮豆燃萁都不可能了。 ”4反用。 即反旧典意而用之,通过暗示、对比、衬托等手法将典故具有的含义加以引申,言此而意在彼。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有“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之句,诗句表面是说自己垂泪 6、,实际也是用典。 春秋时,齐景公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流泪,叹息道:“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杜牧难得欢愉,和朋友登山,抒发感慨,认为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下泪;感慨人生无常,古往今来尽皆如此,谁能幸免呢。 这样写已经和齐景公登牛山而流泪的感情迥然不同了。 但诗人仍没有跳出哀怨的樊篱,以人生无常聊以自慰,语似旷达,实则抑郁感伤。 总之,典故包含的意义极为丰富,特别是诗人引用后,或深沉浑厚,或含蓄宛转,它蕴涵着诸多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反复咀嚼,可以浮想联翩。 在阅读和鉴赏古典诗词中,了解这些典故的渊源,揣摩典故所赋予的新的意蕴,可以体味到诗词的语言的奥妙,品尝到诗词的无穷魅力,从而真正走进诗词所创设出来的艺 7、术之境。 二、真题剖析(2012天津)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 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糗粮:干粮。 首句典出屈原离骚 “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政:通“正”。 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答案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解析理解作者志趣,首先要理解尾联的意思,尾联说野菊嘲笑一些追随陶渊明的人,还要到陶渊明那里寻觅高洁的品质。 言外之意是野菊无须向人寻觅,自有像陶渊明那样的高洁品格。 这种品格就是作者的志趣所在。 三、技法规律首先,要了解典故的相关知识。 诗词作 8、品中,通常写景抒情尤其以写景为主的,不用典,因为用典不容易把景物特点描绘出来,会造成隔膜;用典多是以抒情为主的,尤其是所抒发的感情又比较复杂深沉,比如对国家、历史、人生遭遇的种种感触,这种感情要在格律诗里表达出来,或有话不便明说,或受字数限制,这时,正可借用过去的事来表达,就要用典。 其次,高考的对象是高中生,用来测试的古代诗词用典不会多,即使有,也多出自学过的古代作品。 所以熟读背诵教材中的古诗词文,极为重要。 如果涉及的典故是学生未学过的,比较生疏,一般不会设题,设了题也会提供相关的材料,或增加注解。 再次,熟读背诵一些古代诗词文名句,除了应对背诵默写,对解答诗词用典类的题也很有用。 最后,别忘了成 9、语。 成语中包含相当多的典故。 熟知一些成语故事,既可应对成语运用题,又对解答用典题十分有利。 至于用典的意义和作用,只要联系作品的背景、主题、语言环境等因素,解答就会化难为易。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 (宋)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 ,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 黄庭坚由于不与蔡京同流合污,以致一贬再贬,此诗是他贬至宜州(今广西宜山)所作。 语出孟子 “齐人有一妻一妾”的典故。 齐人每天到坟间偷吃祭余的酒肉,回家后还恬不知耻地向 10、妻妾炫耀,说自己与达官贵人饮酒。 晋国介之推甘愿烧死在绵山之中,而不愿意出山做官,此句意指此。 这两首诗都以“清明”为题,它们表达的主旨是否一致。 请结合两首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不一致。 杜诗是借景抒情,抒写了“行人”抑郁寂寞、想借酒浇愁的苦闷心态。 黄诗由清明扫墓联想到人的生死问题,齐人与介之推的对比,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丑恶的鞭挞,表明自己人生的价值取向。 2阅读杜甫诗春日忆李白及其相关材料,按要求做题。 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 庾开府: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 早年出入于梁朝宫廷,善作宫体诗,风格华艳。 出使西魏, 11、被强留北方,因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得到优待,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他虽居高位,却内心矛盾,作品中表现出浓厚的乡关之思和羁宦北国的悲愤感情。 用语清新,风格也变得苍劲沉郁,与前期显著不同。 鲍参军:鲍照,字明远,东海人。 出身贫寒,曾做过临海王萧子顼的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 其诗善七言歌行,情感充沛,形象鲜明,语言劲健,风格俊逸。 试说明春日忆李白诗中使用的典故,并指出其作用。 答案“清新庾开府”用庾信的典故, “俊逸鲍参军”用鲍照的典故,不是说庾开府诗风如何清新,鲍参军诗风如何俊逸,而是说李白的诗就像庾开府的诗一样清新,像鲍参军的诗一样俊逸。 因为全诗主旨是“忆李白” ,首联也是高度赞扬李白卓尔不群 12、的诗才,颔联紧承首联,借庾信和鲍照来赞美李白的诗才。 1亦秀亦豪,腕挟风雷李清照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 她的词雅致清秀,独树一帜,具有女性独有的细腻,这使她成为婉约派的代表。 这位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但在南渡后,她的词更多地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际遇的深沉伤感。 南渡前的李清照不甘于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经常批判、抨击封建礼教,而南渡后,李清照用诗笔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态度:反对偏安,主张北伐。 国恨家愁,时时燃起她心中爱国思想的火花。 应用指南这则素材可用于“爱国情怀” 、 “人生体验 13、与文学创作” 、 “巾帼不让须眉” 、“别样人生”等话题的写作中。 女人,自古就被认为“无才便是德”。 李清照也曾因才华而骄傲并挥写浪漫人生,也曾被人们误解和冷落。 命运的悲惨让她用手中的笔抒写人生的凄楚与感悟,也因此成就了她的千古风流与女性魅力。 2沙场名将词亦壮岳飞是南宋时的抗金名将。 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小时候要上山砍柴,帮家里干活。 由于没钱上学,全靠母亲教书识字。 他读书用功,从小就立下远大志向。 岳飞牢记母亲“精忠报国”的教诲,英勇奋战,杀得金兵闻风丧胆,立下赫赫战功,成了名扬千古的抗金英雄。 他的词文虽流传不多,但都表现了作者对敌人的无比痛恨、报仇雪耻的迫切心情以及收复中原失地的坚定意志 14、,忠愤之气,动人心魄,满怀愤慨的爱国英雄形象跃然纸上,千载后读之,犹凛凛有生气,历来为人所珍视。 应用指南这则素材可用于“爱国” 、 “节操” 、 “志当存高远”等话题的写作中。 “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纵然岁月流逝,英雄的光辉仍闪耀在史册中。 “精忠报国”的爱国思想和“还我河山”的英雄气概,将激励我们为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3一生之志唯报国陆游生于动乱,长于忧患,人民的悲痛,国家的分裂,父辈、良师爱国思想的熏陶,使他很早就立下了献身报国、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 他坚决主张抵抗金兵的南侵,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反对南宋统治者苟安江南,因而 15、受到投降派的排斥、打击和压制。 公元 1206 年,年已 82 岁高龄的陆游,抗金报国的志愿至老不衰。 当韩丞相主持南宋国事,准备北伐,收复失地时,陆游积极支持,屡赋诗篇,热情赞颂,还想亲赴前线参战。 公元 1210 年,陆游85 岁,因病在故乡逝世。 临终,赋示儿绝笔诗,表达了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应用指南这则素材可用于“爱国” 、 “执著” 、 “理想与现实”等话题的写作中。 陆游一生都在心忧国家,心怀天下。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他始终对统一大业抱着希望,渴望效法诸葛亮“鞠躬尽瘁”而为国尽忠。 宦途的挫折、家乡的情趣及年迈体弱的现状,都不能动摇他的意志。 让青蛙做证人伊凡谢切诺夫是俄国生理 16、学家。 1862 年,他通过对青蛙的解剖实验,发表了蛙脑对脊髓神经的抑制等文章,同时又出版了脑的反射一书,为神经生理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可是,沙俄政府竟然把宣传科学真理看做是一种罪过,把谢切诺夫逮捕了,并对他进行审讯。 在法庭上,法官对谢切诺夫说:“你可以给自己找个辩护证人。 ”谢切诺夫平静地回答:“让青蛙做我的证人吧。 ”在敌人的淫威面前,这位科学家神色自若,因为他知道,真理是在自己一边。 活学为了自己的信念,为了真理,甘愿被逮捕。 科学的道路总是充满了荆棘。 巧用 “信念的价值” 、 “科学的坚持”岳飞梁衡24 个循环往复的季节里,有你恒温的季节。 一身盔甲,令所有的对手溃不成军。 但,你挡得住前面的攻打,却经不起背后的谋杀。 一块中原大地般宽厚的脊背,针针见血负起母亲的叮咛与沉雄的神州。 “精忠报国”可报国路,让昏君奸臣弄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