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9《“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精品备课参考内容摘要:

1、【学案导学设计】2015 高中语文 专题九“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专题整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豪放词豪放词派,宋词两大流派之一。 因其词作的题材、风格、用调及创作手法等与婉约派多不相同,故被视婉约派为正统的词论家称为“异军” 、 “别宗” 、 “别派”。 代表词人为苏轼、辛弃疾等。 豪放派的形成与发展约分为四个阶段。 范仲淹写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发豪放词之先声,可称预备阶段。 苏轼大力提倡写壮词,欲与柳永、曹元宠分庭抗礼,豪放派由此进入第二阶段,即奠基阶段。 当时学苏词的只有十之一二,学曹柳者有十之七八,但豪放词派毕竟肇始于此。 南宋词论家王灼说苏轼作词“指出上天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2、。 张炎词源将“豪放词”与“雅词”对举。 沈义父乐府指迷说:“近世作词者不晓音律,乃故为豪放不羁之语,遂借东坡、稼轩诸贤自诿。 ”上述诸条都可印证此说。 苏轼之后,经贺铸中传,加上“靖康事变”的引发,豪放词派获得迅猛发展,集为大成。 这是第三阶段,即顶峰阶段。 这一时期除却产生了豪放词领袖辛弃疾外,还有李纲、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等一大批杰出的词人。 他们相激相慰,以爱国恢复的壮词宏声组成雄阔的阵容,统治了整个词坛。 第四阶段为延续阶段,代表词人有刘克庄、黄机、戴复古、刘辰翁等。 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词风,赋词依然雄豪,但由于南宋国事衰微,恢复无望,风雅词盛,渐倾词坛及豪放词人 3、偏擅粗直词风等原因,豪放派的词作便或呈粗嚣、或返典雅,而悲灰之气渐趋浓郁则是当时所有豪放词人的共同趋向。 豪放派词作的特点是题材广阔。 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 词论家对苏轼词所作的“横放杰出” 、 “词气迈往” 、 “书挟海上风涛之气”之评,对辛弃疾所作的“慷慨纵横” 、 “不可一世”之评,可移向豪放派。 其风格虽然总称豪放,然而各词人风格亦有微差:苏词清放,辛词雄放,南宋后期的某些豪放词作则显粗放,清朝的豪放词人如陈维 4、崧等亦多寓雄于粗,以粗豪见长。 由于豪放词人嗜于用典、追求散化、议论过多,某些豪放词篇遂有韵味不浓、词意晦涩、形象不明、格律欠精等缺点,这些亦是毋庸讳言的。 豪放派虽以豪放为主体风格,却也不乏清秀婉约之作,不名之家如此,名家亦如此。 苏词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辛词粉蝶儿(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等皆是可伯仲婉约词的名篇。 在鉴赏古诗词时,说“豪放” ,一般是泛指具有豪放风格的诗、词、曲,不再局限于宋词中的“豪放派”。 鉴赏诗歌语言一、理论讲解本专题诗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语言特点十分典型,这属于高考中“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考点范畴。 鉴赏文学作 5、品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风格特点。 下面就诗歌语言作详细讲解。 鉴赏诗歌语言,从语音上分析,有音乐之美;从语义上分析,有精练、形象、情意之美;从语法上分析,有语序颠倒、词语错位、语句跳跃、成分省略等,常常造成特别的艺术效果。 依照鉴赏家的观点,应注意语言的风格和意义性。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这说明柳永的词和苏东坡的词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 了解诗歌的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常见的诗歌语言风格有如下几种:1平淡: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 6、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2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理解时可以借助对仗。 如杜甫观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 ,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 、 “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3直率: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直接写出。 如诗经硕鼠。 4委婉(含蓄):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 7、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自然: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 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的风格。 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6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 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7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李贺梦天中 8、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就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直率而有气势。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9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 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1 9、0洗练:语言表达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萦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出。 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 11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如杜甫登高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需要指出的是,风格指的是艺术创作上的独到之 10、处,每一个诗人都各有自己的风格特点,而同一个诗人也可能具有多种风格。 此外,在诗文中,有一些特殊结构形式的词,常能出现特殊的表达效果:1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2倒装:一般表强调,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正常表述应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正常表述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 11、枝”。 3意象名词罗列:使描写更像特写镜头,能营造出特定的意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 “杨柳岸晓风残月” 、 “桃花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二、真题剖析(2013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 注 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 篆:盘香。 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 12、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解析以品味关键句子的形式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 用“细”字来形容竹梢的影子映入了茶杯。 而“轻逐”一词则形象地描绘了叶声与篆烟相伴的情态。 三、技法规律对作品语言的鉴赏,属于一种综合评价。 对作品语言运用的综合评价,往往与其风格联系在一起,如典雅、华丽、含蓄、平易、清新等。 在具体答题时应先点明(用四字或二字)语言特色,然后结合诗词语句进行分析,最后点明对于表情达意的作用。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 注 夜思家白 13、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1)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2)诗的语言质朴无华。 2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室人降日 注 ,以此奉寄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注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 14、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平素朴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中国文人的精神偶像苏轼苏轼出生在一个富有教养的家庭,在父母的培育下,勤奋好学,博通经史。 在家庭与社会气氛熏陶下,早年即立下用世之志,以身许国,并主张针对现实中的种种弊端进行改革。 仕途坎坷,多次出任地方官,却依然勤政爱民,尽心职守。 “乌台诗案”使苏轼的生活、思想与创作发生了巨大转折,但也促使苏轼进入了创作上的丰收时期。 苏轼一生积极入世,是封建时代仁政爱民的清廉官吏。 由于政治上不断受挫折,以及佛、道思想的影响,他的文学作品便时常显露着超脱放达的思想感情。 应用指南这则素材可用于“成长环境与人生志向” 、 “处世态度” 、 “生活经历与文 15、学创作” 、 “思想性格与文学风格”等话题的写作中。 适应自然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被称为“死亡之海” ,以前还从未有人徒步穿越过它。 为了征服它,身强力壮正值盛年的中国著名探险家余纯顺不幸遇难。 据报道,余纯顺选择六月份横穿大漠,遇难地距大本营只有 里。 专家推测,遇难的主要原因是炎热、饥渴和迷失方向。 不久,52 岁的欧洲女性卡拉,只身一人,历时 20 天,于 1998 年 11 月 18 日从南向北穿越成功。 她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没什么危险,一切都很正常。 ”据报道,卡拉的背囊睡袋是专门研制的,重量轻,保暖性强。 背囊上的太阳能电池,可以为携带的卫星电话、定位仪等提供电源。 她带的药片食品长效蛋白, 16、吃一片可以长时间不用进食。 为了这次探险,她两年前就进行了系统的调查。 比如选择冬季是为了避开春天的沙尘暴、夏天的高温及秋天的大风。 冬天虽冷但可以通过保暖服装来克服。 选择冬季,是成功的主要原因。 卡拉说:“我不挑战自然,我是千方百计地适应自然。 ”活学要战胜自然,仅有挑战的勇气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很强的适应自然的能力,并且经过科学的计划,这样才能具备战胜自然的素质和实力,也才能最终战胜自然。 巧用 “适应与策略” 、 “挑战与适应”文赤壁朱增泉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 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 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 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 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