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第3部分专题14一课案3 评价探究文本内容含解析内容摘要:
2、织村里的年轻人,为缺乏文娱生活的乡亲们建起了一个戏剧班子,叫“农村剧团” ,利用当地流行的越剧曲调来填词,义务为大家演出,很受欢迎。 每次返校, “演员”们都敲锣打鼓送叶廷芳到村口。 “这段经历激励了我积极的人生观,也为我后来与戏剧结缘埋下种子。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接触了更多的西方思想,叶廷芳又增添了一种启蒙意识,在德语文学研究之外,他更多地关注公共事务,并尝试通过传播来启悟民众。 例如在圆明园复建的问题上,叶廷芳曾连发数文,主张保持圆明园遗址的历史原貌和“废墟之美” ,强烈反对复建。 他认为拼命花钱修旧如新、大拆大建,是对文物的破坏而非保护。 叶廷芳也常常把眼光转向建筑领域,从美学角度出发看待建筑 4、国家文化形象;中国传统大屋顶的审美规范,早就在两千多年间的建筑中穷尽了,不可能再有超越;而天安门周围已经形成了既定的、宏伟而带有政治意义的建筑群,再与它协调势必臃肿,不如尝试反差的审美效应。 叶廷芳在文中将自己对国家大剧院的美学期盼也概括成了三个“一看”:“一看是美的,不愧是一座建筑艺术的杰作;一看是现代的,能与世界建筑新潮流衔接,因而与我国的对外开放态势是合拍的;一看与天安门周围的群体建筑不争不挤,单门独户,相得益彰,相映生辉。 ”叶廷芳认为,运用“反差原理”来处理天安门建筑群附近国家大剧院的空间难题,符合“后现代”建筑的“对话意识”理念:我尊重你的既定存在,我也不掩盖我的时代特征。 叶廷芳相信 5、自己的观点会对评审有影响。 最终中标的方案,是来自法国设计师保罗安德鲁颇具现代艺术气息的“巨蛋” ,基本符合了叶廷芳对国家大剧院的期许。 最后,安德鲁还与叶廷芳见了面,一起吃饭、观剧。 从南方乡间渴望上学机会的独臂少年,到中国顶尖科研院所的德语文学研究专家,从卡夫卡、迪伦马特充满荒诞与悖谬的文学世界,到眼前遍布观念矛盾和思想碰撞的现实社会,叶廷芳从未停下过超越自我的脚步,也努力尝试去影响他人和周围的世界。 叶廷芳说,他的人生哲学是“有一分热发一分热,有一分光发一分光,让生命在燃烧中耗尽,不让它在衰朽中消亡”。 难怪,2008 年苏黎世大学在遴选叶廷芳为该校“荣誉博士”的推荐书里表彰叶廷芳的学术思想和处 7、极深的造诣,尤其在德语现代主义文学的译介和阐释研究方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国内无出其右。 如果说,德语文学研究是他的“正业” ,那么,散文创作便是他的爱好。 所谓爱好,往往情所更钟,叶廷芳就把自己的散文随笔称作“兴趣产物”。 虽是副产品,但产量颇丰。 1(探究人生价值、时代精神和写作意图) 从文中可以看出叶廷芳从未停下过超越自我的脚步,也努力尝试去影响他人和周围的世界。 请结合文本概括叶廷芳超越自我及努力影响他人和周围世界的内容。 (6 分)答:导学号 29530453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 “超越自我”及“影响他人和周围世界”。 从文章内容可知, “超越自我”主要体现在他身体残疾,通过自身 8、努力解决自身生活并且服务社会;“影响他人和周围世界”则主要涉及他启悟民众,影响国家大剧院的设计等。 答案:用行动证明自己虽身体残疾,但并不是“社会废品” ,为乡亲们建戏班子并免费演出。 他关注公共事务,并尝试通过传播来启悟民众,如通过发文表达自己强烈反对圆明园复建的观点。 从美学角度出发看待建筑,受到了建筑界的欢迎与重视。 他在一些报纸上发表自己关于国家大剧院建筑风格看法的文章,最终影响了国家大剧院的设计。 2(探究文本中的问题,提出见解) 德语文学研究是叶廷芳的 “正业” ,他的“副业”除散文创作之外还有很多。 结合文本和现实谈一下你对“正业”与“副业”关系的理解。 (8 分)答:最新学习考试资料试卷件及 10、、相辅相成。 综合提升练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36 题。 (25 分)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李存山张岱年 1909 年出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 1995 年,86 岁高龄的张岱年忆起一生中几个难忘的“第一次”时说:“最有意义的第一次是 1945 年 8 月 15 日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这是平生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 ”一个在书斋和讲堂度过一生的哲学家,为什么在晚年还如此欣慰地忆起听到抗战胜利消息的那一天。 因为这其中包含着诸多亲历的苦难和辛酸,包含着对抗战胜利的殷切期盼,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 张岱年在八十自述中说:“我少年时期,对于民族危机感受极深,痛感国耻 11、的严重,于是萌发了爱国之心,唤起了爱国主义的情感。 深知救国必须有知,于是确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热诚。 自审没有从事政治活动的才能,于是走上了学术救国的道路。 ”在这条道路上,张岱年始终把对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文化问题的研究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 20 世纪 30 年代,张岱年发表多篇哲学论文。 1933 年,他在大公报上发表论外界的实在 ,用经验证明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论证“新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的一个基本原理:外界的客观实在性。 当时,日本的铁蹄已迫近平津城下。 张岱年的哲学论文正是在国难深重的关头,把“求真之诚”与坚定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信念联系在一起。 1935 年, 国闻周报 13、民族中兴之机,个人不应颓唐丧气,因此勤力攻读,专心撰述,以期有补于来日。 ”他为什么怀有如此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胜利信念。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 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张岱年认为这是日本正在加速自取灭亡,中国抗战胜利在望。 于是,他动笔撰写其在哲学理论上的专著天人新论 ,意为“将欲穷究天人之故,畅发体用之蕴,以继往哲,以开新风”。 此专著原计划写“方法论” “知论” “天论” “人论”四部分,但到抗战胜利,终因“乱世治学” “生事颇窘” ,仅写成哲学思维论 事理论知实论 品德论四部论稿,后又以天人简论来简述其历年致思的哲学要旨。 1943 年 14、,张岱年会晤私立中国大学校长何其巩。 何其巩得知张岱年著有中国哲学大纲 ,恐其在战乱中遗失,建议张岱年到中国大学讲课,借此将大纲印为讲义。 张岱年欣然同意, 大纲作为讲义第一次排印。 此书历经坎坷,先后以“宇同”和“张岱年”的署名公开出版。 后又多次重版,至今仍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代表性著作。 张岱年在抗战时期写有一首新诗,诗中说:“东南起太平洋之滨,西北越昆仑山之巅,吾族经营此大地,已逾五千年。 我们创造了崇高的伟大文明,我们从来有光辉的革命传统。 我们的成就是人类的光荣,我们的努力将永久延续以至于无穷。 我们的理想是世界大同,我们的愿望是永久和平。 然而我们的疆土与文明不容许任何侵犯,我们誓以神圣的血液为之 16、对于民族危机感受极深,他认为,有了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就能够拯救中华民族。 D北平沦陷期间,张岱年尽管生活艰辛,但毫不颓唐丧气,反倒更加勤力攻读,专心撰述,其中一个原因是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刻理解。 E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让张岱年看到了抗战胜利的曙光,抗战胜利后,他开始撰写自己的哲学理论专著,意欲开创新的社会风气。 导学号 29530455解析:选 项, “一生中最难忘的”说法有失严谨,由原文“86 岁高龄的张岱年忆起一生中几个难忘的第一次时说”可知,抗战胜利是他难忘的“第一次”之一,但是否是“最难忘的”文中没有提及。 C 项, “有了,就能够”表述过于绝对。 由原文“中国民族现值生死存亡之际,应付此种危难,必要有一种勇猛宏毅能应付危。2017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练习 第3部分专题14一课案3 评价探究文本内容含解析
相关推荐
2、细线被轧断,最后两球同时落地。 不计空气阻力,取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g10 m/s 2。 可求得 h 等于()Am Bm Cm D2015江苏单科,5)如图所示,某“闯关游戏”的笔直通道上每隔 8 m 设有一个关卡,各关卡同步放行和关闭,放行和关闭的时间分别为 5 s 和 2 s。 关卡刚放行时,一同学立即在关卡 1 处以加速度 2 m/ m/s,然后匀速向前
2、学研究 获得诺贝尔科学奖。 ( B )首次 首次 第二次 常迷茫烦恼,甚至有时自己都不认识自己。 现在请你静心思考,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青春期生理上的巨变也会造成心理上的波动 正确看待青春期的萌动心理,坚持正确的男女交往原则 青春期要通过自我评价、比较评价、他人评价等方式来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己 青春期的我们已经完全独立,不再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帮助青春期生理上的巨变也会造成心理上的波动
2、中空白处填上适当的词,正确的一组是( )(2 分)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_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_的照着,磨 温暖 旺盛 幸福 B消耗 暖暖 新鲜 快乐C消耗 暖暖 旺盛 幸福 D消磨 温暖 新鲜 快乐4、默写(6 分)(1)有约不来过夜半,。 (2)感时花溅泪, _。 (3) ,可以为师矣。 (4) ,铁马冰河入梦来。 (5) ,天涯若比邻。 (6)黄鹤一去不复返,。 5、
、三象限角时, sinα 、 cosα 可分别用有向线段 MP、 OM表示,即 MP= sinα , OM=cosα ,那么当角 α 为第二、四象限角时,你能检验这个表示正确吗。 P( x, y) O x y M P( x, y) O x y M 思考 5: 当角 α的终边在坐标轴上时,角 α的正弦线和余弦线的含义如何。 O x y P P 定义 :设角 α 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 P,过点
2、减小,A 错误;因为有晶体析出,所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减小,B 正确;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所以说饱和溶液的浓度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C 错误;将 5 g 某物质完全溶解于 95 g 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是 5%,因为有的物质溶于水会与水反应生成新的物质,使溶质的质量大于 5 g,有的物质与水反应还可以生成沉淀或气体
3、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春花秋月 ”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6 分)答:_ _ _(2)“小楼昨夜又东风 ”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 分)答:_ _ _(3)有人认为,“只是朱颜改”中的“改”可以作为全词的“词眼”,你是怎样认为的。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