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3《豪放飘逸的李白诗》精品备课参考内容摘要:
1、【学案导学设计】2015 高中语文 专题三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专题整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李白与歌行体古体诗也称古风,与近体诗相对,产生较早,一般指隋唐以前的诗歌。 每篇句数不拘,字数不限。 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者较多。 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比较自由。 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是歌行体。 汉魏以来的乐府诗常题名为“歌”或“行” ,二者名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统称为“歌行体”。 唐音审体谓:“歌行本出自乐府,然指事咏物形式较自由。 ”语言通俗流畅,文辞比较铺展。 “行” ,有“乐曲”的意思。 歌行体的特点是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讲究平仄,字数五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亦称“古诗”。 李 2、白虽然也使用近体诗如五律、七绝写诗,但是依据他自由率真的本性和充沛多变的感情,还是非常喜欢用古体诗,尤其像歌行体写作,他最擅长七言歌行,他在描写名山大川的诗篇中,往往将自己胸中喷薄的豪气融入自然景色,以出神入化的想像驾驭着情感,展现出绚丽多彩的诗歌境界。 像杂言和七言乐府歌行体以及楚辞句式的使用(如蜀道难 、 梦游天姥吟留别)对表达这种诗歌境界能起到错综参差、节奏徐疾多变、奔放而不流易的效果。 下面引用清朝高宗弘历敕编的唐宋诗醇一段话来很好地说明李白与这种歌行体的关系:七言歌行,本出楚骚、乐府。 至于太白,然后穷极笔力,优入圣域。 昔人谓其“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咏之使人飘飘欲仙”。 3、意象与意境一、理论讲解本专题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像,形成大量的意象,创设了丰富的意境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就蕴涵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 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中作者丰富、奇特的想像物(意象)月是其思想感情的寄托,作者把“月”和“影”想像成对自己一往情深的好朋友,月在自己周围徘徊,依依不去,影在月光下与自己共舞。 这奇特美好的意境中透露出诗人怀才不遇、世无知己的寂寞和孤傲。 意境和意象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因而在高考中每年都有涉及。 读一首诗,也如同看一幅画,常常是通过眼前 4、的有限形象去捕捉和领会某种更深刻的东西,从而获得美感享受。 齐白石的画,在不懂事的小孩子眼里,不过是几只像样的虫、虾。 然而,就在这虫、虾之中,隐藏着更深刻、更令人心动的东西。 读诗歌也是这样,把握诗歌意象,理解诗歌意境,是准确理解诗歌感情的重要路径。 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作品中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简单地说就是诗歌作品中的客观形象,这些客观形象融注了诗人的主观感情。 什么是意境。 概括地讲,意境是诗人感情和诗句描绘的形象互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准确地理解形象和融注于形象中的感情,对于理解诗歌意境尤为重要。 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深对诗歌的认识。 1感知形象,体悟感情对形象鲜明 5、、感情比较容易把握的诗歌,应该首先准确把握形象,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情积累,加以感知和体会。 我们来一起看几首元曲。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天净沙江上张可久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鹜残霞,隔水疏林几家。 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 天净沙秋思以白描的手法,将一组浸润着旷远萧疏情味的形象(枯藤、老树、昏鸦等)极富层次地组合在一个画面之中,写出了浪迹天涯的游子那份难以遣怀的羁旅愁情。 西厢记长亭送别虽然抒发的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离愁别绪,但那一系列色彩明丽、搭配和谐的形象(碧云天 6、、黄花地、霜林红叶和紧吹的西风、南迁的大雁),又将一幅别致的图景镌刻在欣赏者的记忆深处。 天净沙江上则是把自然疏朗、充满野趣的村居人家和轻曼恬淡的渔家乐融在一起,此情此景让人歆羡不已。 要准确把握诗歌感情,先要准确理解这些诗歌意象。 2依托感情,品赏意韵诗歌是抒怀的语言艺术。 理解诗歌蕴涵的感情是阅读诗歌的重要旨趣。 如果诗人创作时采用直抒胸臆的艺术表现手法,那么把握诗歌感情就相对轻松了。 准确认知感情,再通过联想和想像去观照诗歌形象,因为形象总是或浓或淡或深或浅地附有诗人的感情色彩的。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7、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围绕颔联中的“悲”和尾联中的“恨” ,并联系“乍见”和诗题中的“宿别” ,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诗人抒发的亲友偶遇又将匆匆作别的留念之情。 由此再结合“江海别” 、 “隔山川”、 “离杯”等形象,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颈联所描绘的情境了:寒夜里,灯光暗照,竹林深处,细雨敲打着劲瘦的竹叶,泛起濛濛雨雾,似漂浮着的片片烟云。 极具表现力的“寒” 、“湿” 、 “浮”等词语笼进了诗人无数透彻肺腑的感伤惆怅。 3立足形象,展开联想诗歌总是将感情寄寓形象之中, “风云变色,草木含悲”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都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仔细揣摩诗歌 8、形象,并融入自己对形象的感情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以期达成与诗人的感情共鸣,从而获得对诗歌感情的准确领悟。 唐代张籍秋思和清代高鼎村居可以看做是这一类诗歌的代表之作: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先说秋思。 让我们展开想像:诗人远离故土,蛰居洛阳,念亲思乡之意随秋风而起。 情意缠绵,思绪联翩,欲诉诸笔端,托人捎与亲人的万种情思犹不能尽诉衷肠。 捎信人临行上路,诗人又拆开封好的信件,还想再写上几句。 一个生活细节的描写,道尽了多少游子望尽天涯的情怀。 真是一首小诗,两行清泪。 再说村居。 村居以轻松的 9、节奏、欢快的词句勾勒了一组极富动感的意象,抒写了诗人村野闲居的怡乐之情。 田野里碧草油油,杨柳依依,一群孩子在初春的田野里放着风筝。 多么闲适,又多么恬静,不愧为清诗中的上品。 艺术最基本的单位是意象。 “意境”的基础就是“意象”。 “意象”要让人即目可见,具体可感。 如果不能使“意象”具体可感,就会影响人们对诗歌主旨的把握。 古人在谈到这个问题时,称之为“隔”。 所谓“隔” ,就是“意象”影响了人们对“意境”的把握。 王国维曾特别比较过“隔”和“不隔”的三个句子,值得我们来了解、玩味一番。 “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二句,妙处唯在不隔。 “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10、,语语都在眼前,便是不隔;至于“谢家池上,江淹浦畔” ,则隔矣。 隔与不隔,就在于诗中形象能否让读者清晰地把握形象背后的主观感情。 有这样一首小诗,请大家看是“隔”还是“不隔”呢。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这是清代诗人陈沆的一曲随景口占。 多么鲜明的意象组合,多么巧妙的数词连缀,又传达出多么恬淡平和、闲适从容又旷达悠远的人生况味。 二、真题剖析(2013山东)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 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答案三、四两句中的“ 11、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二是具有动态。 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的特点,鉴赏描写意象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三、四句描写“烟” ,第三句是对“烟”的静态描写,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烟像云一样的颜色,突出了“烟”的洁白;第四句是对“烟”的动态描写, “流”字描写了烟的动态。 由此可以总结出诗人描写“烟”的艺术手法:运用比喻、动静结合等。 三、技法规律鉴赏诗歌的意境就是赏析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及透过画面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 答题的一般规律和步骤是: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 12、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语言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只答“表现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中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这两首诗的诗题相同,但格调意境迥异,请结合两诗意象的不同特点,分析两诗各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王勃的山中 ,秋风萧瑟,黄叶飘零,意象枯涩凄凉,表现了诗人羁旅之悲,思乡之苦 13、;王维的山中 ,溪流婉转,红叶鲜明,翠色浓郁,意象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之感,表现了诗人对山中景色的真诚喜爱。 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答案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 、 “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案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 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 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 “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 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 “数 14、”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解析这首溪亭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首联破题,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 诗人徒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透过迷蒙的景色表现出诗人的悠悠孤愤和高洁品格。 颔联写景,高高的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心绪不宁。 颈联写诗人举止。 “独行穿落叶” ,踽踽独行之状可见, “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的情绪。 独行无聊,借数流萤以排遣内心的苦闷无聊,这两句将其复杂矛盾的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 末联写景。 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漂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 15、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感。 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余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 1李白的悲剧李白是个有才能又有政治抱负的人,对当时官场上的腐朽风气很不满意;受到唐玄宗赏识后,趁唐玄宗叫他为一支新曲子填歌词的时机,喝醉了酒的李白竟让宦官头子高力士跪着给自己脱靴子。 受了羞辱的高力士,记恨在心,在杨贵妃面前添油加醋地编造了一些谣言,说李白把杨贵妃比做汉朝行为放荡的皇后赵飞燕,讽刺她。 杨贵妃听信了高力士的话,真的生气了,后来在唐玄宗面前一再讲李白怎么怎么不好。 唐玄宗渐渐对李白也看不惯了,把李白赐金放还。 应用指南该材料可应用于“情感与理智” 、 “表象与实 16、质” 、 “转折” 、 “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 、 “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等话题作文中。 一句“可怜飞燕倚新妆” ,由于杨贵妃与高力士的亲近,与李白的疏远,而听信高力士,误解李白;由于李隆基与爱妃的亲近,和李白的疏远,而听信爱妃,误解李白。 从而形象地告诉我们,李白的悲剧就是由感情的亲疏造成的,这种悲剧仅仅发生在李白身上吗。 2李白的人情味李白是最懂得人情的诗人,送孟浩然、送汪伦的诗,都写得很好;李白是高傲的、放浪的、不拘礼节的、最没有成规成矩的人,但是李白也有儿女情长,中国文化中所说的性情中人,他也算一个。 如果李白只是英雄,只是解放,就只是侠与仙,或者,只是个外国人,就不能懂得中国文化的深处。 中国文化的深处,是人性的感动,是人心与人心的照面,李白也不例外。 应用指南该材料可应用于“友情” 、 “人性之美” 、 “人间真情” 、 “英雄与情感”等话题作文中。 李白诗的月下,。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3《豪放飘逸的李白诗》精品备课参考
相关推荐
2、功的绊脚石。 6、自强,就是要有坚强的 ,不畏困难与挫折。 (三)我的疑问二、课堂导学与检测(同学们一定要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导学问题哦,因为这些问题是理解考点认识的重点和难点,理解了,对我们的中考有很大的帮助。 )考点 4: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应对挫折的方法,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提高心理承受力,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和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1、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对交变电流和变压器及远距离输电的考查(本卷共 7 小题,满分 60 分建议时间:30 分钟 )命题专家寄语交变电流部分每年的考查一般不会太难,以中低档题目为主,题型多以选择题出现,考查的重点一般是交变电流的有效值、交变电流的图象、变电流的规律1如图 1 所示,导体棒 个端点分别搭接在两个竖直放置、电阻不计、半径相等的金属圆环上,圆环通过电刷与导线 c、 d 相接 c、 d
2、 音调(名词) 严肃郑重。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准确的一项是( ) (2 分) 山的松,真是巧夺天工。 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 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子”今天却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了。 )(2 分)建全国卫生城市”活动,使我们蓉城的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键在于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仅今天手留余香
3、帝王的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眼前。 写秦始皇,首先简要地历数了他在前代取得重大胜利的基础上,调兵遣将,乘胜进击,并吞六国的过程,中间穿插记叙了粉碎嫪毐( ,烙蔼)吕不韦集团、李斯上书谏逐客、尉缭献计、荆轲行刺等事件。 然后依次叙写他统一天下后的言行和事件,一方面列举了诸如议帝号、改历法服色、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统一法律、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巡行刻石、南取陆梁地、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影响 ,尤其是洪涝以后的水位下降和干旱 , 容易引发蝗虫灾害 , 危害小麦的生长 , 造成减产甚至是绝收。 图示区域面积很小 , 但蝗虫数量近 50只 ,危害极大。 • 1. 我国主要生物灾害种类 农作 物生 物灾害 病害 小麦锈病、麦类白粉病、小麦赤霉病、稻瘟病、稻白叶枯病、水稻纹枯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棉花枯萎病、棉花黄萎病等 虫害 蝗虫、黏虫、小麦吸浆虫、稻飞虱、水稻螟、棉铃虫
区 乡村或小城镇 郊区化 逆城市化 郊区化 逆城市化 迁移方向 中心城区 向 郊区 城市 向 乡村、小城镇 城市人口数量 增加 减少 乡村人口数量 减少 增加 (1)起步晚,发展快。 (2)城市化水平低。 (1)起步早,发展缓慢。 (2)城市化水平高。 ② 、滞后城市化(含义、分布) 缓慢、水平低(二战前) 逐步发展、加速发展(战后) 三、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过程: 城市化水平: % 特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