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后题及答案(全册)内容摘要:

2、描写藤野先生为主,表现的却是“我”的某种思想,文章在结尾处点明主题,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第二,从整篇文章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 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都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匿名信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 后面几段,则是写和藤野先生的分别及分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 3、念。 因此, “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应是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 、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第一,全文按作者行踪的变化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用讽刺的笔调,刻画了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的生活丑态,表现了青年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 第二部分,作者回忆了自己在仙台医专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着重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充分展示了青年鲁迅热爱祖国、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心路历程。 第三部分,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主要写藤野先生给鲁迅影响,使他“良心发现” , “增加勇气” ,继续战斗。 第二, 藤野先生写于年月日,地点在厦门大学。 鲁迅原来准备在厦门工作两年,结果只 6、身上,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 二、朗读课文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重点体味下面几句话,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 从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为什么说他“伟大” ,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设置本题是要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 这帮清国留学生留着辫子,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 7、而且“盘得平” , “油光可鉴” ,表明他们精心打扮, “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 “实在标致极了” ,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等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 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三、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的大事,他在多篇回忆性散文中曾经谈到过这段经历。 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知道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吗。 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设置本题旨在帮助学生进行课内外学习的贯通,深入理解本 9、的刺激,于是促使鲁迅萌发“弃医从文”的思想。 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由此可以看出,鲁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从仙台弃医从文,这一过程无不深深浸透着鲁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实践着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四、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 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 10、,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一下,看看鲁迅笔下的这三位老师各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道拓展题,第小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第小题旨在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学会比较。 我的母亲研讨与练习说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一、通读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 、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试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发表一点评论。 设置 12、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 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即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 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 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 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 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 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 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在本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 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 13、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 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 ,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 ,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关于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的看法,可以见仁见智,但总的来说应该是有教育意义的。 作者母亲为人方面,主要是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和睦仁慈;而在教子方面,主要表现为严格,有时过于严厉。 这是由于旧社会的妇女把“相夫教子”作为“天职”和美德。 而对于作者母亲来说,深感教子的责任更加重大。 她所敬重的丈夫过早地去世,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 15、的品味,来进一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 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 “我”在人海里“混” ,应该有人来管束“我” ,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 “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 “待人接物的和气” “宽恕人” “体谅 16、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三、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影响呢。 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交流,然后写一个片段。 设置本题主要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会反思,获得教益,并通过这一练习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能力。 这“极大极深的影响”正如作者自道: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 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我的第一本书研讨与练习说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