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人教版)内容摘要:

2、)(2 分)A. 2004 年中国健儿以优异的成绩从雅典奥运会胜利凯旋归来。 B. 在老师的悉心辅导下,使我的数学成绩迅速提高了。 C. 我不得不承认我确实是做错了。 D. 本周治安状况良好,犯罪率较上周下降了一倍。 6、自由选取一具体形象,运用“写物寓意”的手法,创造一句“名言”。 (2 分)例船:永远在风浪中生活,但从来没有因此而停航。 7、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写出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的名称。 (2 分)例如:舌战群儒,_,_。 8、名句积累,可以提高你的文学素养。 请你把下面的空缺的句子补充完整。 (6 分)_。 (王维竹里馆)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C.木兰诗中描写战场苦恶环境的诗句是 3、_,_。 D.孙权劝学中从侧面表现吕蒙读书学习确有成效的句子是:_,_E不识庐山真面目,_。 F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古以来有很多诗人写诗来讴歌她。 请你选取你知道的一个描写黄河的连续两句诗写在下面:_,_。 二、阅读与理解。 (50 分)(一)珍珠鸟(14 分)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 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大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 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 4、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 我用手抚一抚他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 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 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 我轻轻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 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这样”一词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2 分)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了”。 选段中小鸟 5、对大鸟呼唤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 分)_最新学习考试资料试卷件及海量高中、“淘气”一词在文中要表达什么意思。 “再三”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2 分)“感受”一词指代什么内容。 (2 分)后一行文字有什么作用。 (2 分)一段文字,犹如一幅画。 请用一个词为这幅“画”加个标题,点出这幅“画”的含义。 (2 分)_7、联系社会生活,人类处境,国际形势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谈一谈你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个人体会。 (2 分)_(二)门的悬念(12 分)学校大厅的门被踢破了。 可怜的门,自从安上那天起,几乎没有一天不挨踢。 十三四岁的孩子,正是撒欢儿的年龄。 用脚打门,用脚关门,早已 6、成了不足为奇的大众行为。 教导主任为此伤透了脑筋,他曾在门上张贴过五花八门的警示语,可是不顶用。 他找到校长:干脆,换成铁门让他们去“啃”那铁家伙吧。 校长笑了,说,放心吧,我已经订做了最坚固的门。 很快,破门拆下来,新门装上去了。 新门似乎挺带“人缘”,装上以后居然没有挨过一次踢,孩子们走到门口,总是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 阳光随着门扉旋转,灿灿的金黄色洒了孩子们一身一脸。 穿越的时刻,孩子们感觉到了爱与被爱的欣幸。 这道门怎能不坚固它捧出一份足金的信任,它把一个易碎的梦大胆地交到孩子们手中,让他们在美丽的忧惧中学会了珍惜与呵护。 这是一道玻璃门。 1、 校长说“我已经订做了最坚固的门”,意味深长。 为什么说这道门 7、是最坚固的。 根据文意作简要的回答。 (3 分)_2、 文中说,“它把一个易碎的梦大胆地交到孩子们手中。 ”这“易碎的梦”具体指什么。 (3分) _3、“灿灿的金黄色洒了孩子们一身一脸。 ”这句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 分)_4、对“如何纠正不良行为习惯”这一问题,教导主任和校长持不同的观点主张,根据文意分别概括。 (3 分)_(三)不会跑的马(14 分)我多么惊讶当我在乡下看到一个农民把一匹高高大大的白马栓在一个细细短短的木桩子上。 “它会跑掉的。 ”我担心地对老农说。 老农呵呵一笑,十分肯定地告诉我说:“才不会哩。 ”他说:“这匹马还是小马驹的时候,就给栓在这个木桩子上了。 一开始,它撒野地要从木桩上挣出来。 9、在你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 如果有,请用简明的话表述出来。 (3 分)_(四)伤仲永(10 分)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加点字。 (2 分)A. 世隶耕 ( ) B. 未尝识书具 ( )C. 或以钱币乞之( ) D. 不能称前时之闻 ( )2、下列加点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一项是( )(2 分)A. 忽啼求之 B. 或以钱币乞之C. 余闻之也久 D. 不能称前时之闻3、翻译下列句子。 (2 分)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_。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