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内容摘要:

2、和,教室里一片哗然。 这也许是一句戏词,也许是个别学生的一时想法,但不能不引起人们深思:风华正茂的学生,何以如此讨厌学习,不求上进。 笔者多次听课和调查学生发现,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 何也。 老师没有把培养学习兴趣真正落实。 教改年年喊,但“年年岁岁花相似” ,板着脸孔说教,老一套“ 填鸭式”根深蒂固。 这样下去,兴趣从哪来,恐怕是索然寡味吧。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跟上改革浪潮,变学生不想学为乐意学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师语文教 3、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应“”课程改革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如何乘这股改革东风改进语文教学,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何愁学生不想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可见兴趣对学习的巨大作用。 何谓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学习者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他总是积极主动而心情愉悦地去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 如何才能真正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 首先,教师必须热爱教育工作和学生。 鲁迅说:“教育是植根 4、于爱的。 ”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 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 ” 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 只有以爱心才能教会学生去爱身边的每个人,爱身边的一草一木。 古希腊神话中一位年轻国王,他倾注了全部的爱雕塑了一尊象牙美女,后来这位美女竟然复活了,和国王永结连理,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如果教师能够像皮格马利翁那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学生岂能不热爱学习。 亲其师,信其道。 做一名合格教师,先要播下花的种子,再浇水锄草,特别要将那些长歪的小苗一棵棵扶正,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必将迎来一个姹紫嫣红的美丽春天。 其次,可采 5、取多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一、充满激情的背景介绍,诱发学生的兴趣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作家心声的流露,但许多作品的创作年代距现在可谓遥远。 时代不同,生活不同,体验不同,感情不同。 对此,在学习课文之前,充满激情地介绍时代背景,营造一个与所学课文内容相关的时代氛围,把学生引到这个情境中来,必然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祝福是鲁迅于1924年创作的,主人公祥林嫂生活的环境与当今学生生活环境截然不同。 如何认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如何理解祥林嫂的反抗,如何看待柳妈等便成为教学难点。 为了更好解决这些问题,分析课文内容之前,我用比较庄重低沉的语调给学生介绍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状况,特别剖 6、析了当时仍然处在封建统治下的广大农村,人们落后的思想意识、愚昧麻木的精神面貌,以及压在劳动妇女身上的族权、夫权、神权等精神枷锁。 学生很快进入到了所创设的情境中,对本文产生了兴趣。 此时分析课文,学生异常活跃,效果显而易见。 教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我用很沉痛、很严肃的口气介绍艾青的身世和诗歌的写作背景:因为“八字大,要克父母” ,他从小被送到本村贫苦农妇大堰河的家中抚养,五岁才被接回家中读书,回家后仍然受到父母的歧视,得不到家庭的温暖。 与此相反, “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 1932 年7月,艾青因参加进步活动被反动派抓进监狱。 1933年1月某一天早晨,诗人面对窗外飘飘大雪,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到 7、了已经长眠于九泉之下的保姆,不禁感慨万千,一口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抒情诗。 我注意到:教室里异常安静,学生们专心地听着,有的陷入了沉思,显然对此诗产生了学习兴趣。 二、激情朗读,以情感人,激发兴趣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一些教师上课不注意感情投入,精神萎靡不振,表情木然若鸡,语言枯燥乏味,试想,这样的课堂,学生哪里有学习兴趣,哪里有激情。 怎能体会到学习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呢。 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 如果一个教师授课,不能创设一定情境和欲求的气氛,不能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去体验某种情感,而是照本宣科机械地传授知识,那么学生绝不会产生愉悦的情感,教师必须用自己 9、吸引住了,学生由此情绪受到感染,从而全身心地投入课文学习中。 教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我用深沉的语调朗读:“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用亲切怀念的语调朗读:“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用欣羡的语气读:“ 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用沉痛的语调朗读:“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 ”;我悲痛地朗读, “大堰河,含泪的去了。 ”诗还未朗读完,许多学生的眼眶已经红了,流泪了,有的学生还哭出声来了。 有学生说:“老师,你读得太好了,太有感情了。 ”有的说:“我实在忍不住了,哭出来了。 ”我们能说学生没有兴趣读书吗。 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叩开 10、学生的心扉,点燃他们的激情,如何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 文学是人学,是以情铸成的,教师讲课而情注其中,文字就不再是无生命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能给人以启示、以鼓舞、以力量的东西了。 教师充分调动自己情感的感染力,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把课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情节带着浓烈的感情去教,那么学生的心田必定得到滋润,主动学语文的劲头就会增加,学习自然就成为学生乐意接受的事情了。 三、创设情境,引导质疑,激发兴趣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 教谁的爸爸大 ,我采用读、讲、问的方式创设一种热烈积极、深入钻研的课堂气氛。 首先通过激情朗读让学生受到感 11、染,然后开展讲故事比赛,学生明白了故事梗概:同学做游戏,小强的椅子被踩坏了,小强没椅子坐,就夺帆帆的椅子,理由是自己爸爸的官比帆帆爸爸的官大,帆帆又夺石头的椅子,理由是石头的爸爸是工人,石头不肯。 老师看到这一幕心里很难过。 于是,她把石头的爸爸请来把椅子修好了。 最后老师教育同学认识到大家的爸爸都有用这样一个道理。 此时我问学生:“课文读懂了吗。 ”“ 懂了。 ”“那么,老师还讲什么呢。 ”“可以不讲了,这篇课文我们能读懂。 ”语言干脆利落,充满了自信。 我立即抓住这种浅尝辄止的现象提出两个问题:第一、这篇儿童故事有什么特点。 第二、你认为故事中哪个人物塑造得最好。 学生讨论热烈,有的争得面红耳赤,发言也很踊跃, 12、最后对这篇儿童故事的特点取得了明确的共识。 学生都说到点子上了,但难免流于肤浅,于是我针对其中的一项提出问题:“故事哪里出现了曲折。 如果不让它曲折,该怎么写呢。 ” 学生愣住了,感到无从下手。 这时,我板书了基本情节:踩坏椅子争椅子修椅子进行教育。 学生很快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师看到学生争椅子,老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现实生活中的老师是怎么解决的呢。 学生设计出:批评一通,罚站黑板,通知家长交赔款,扣操行分等办法。 这样简单处理之后,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 “老师” 没有用简单办法,而设计了修椅子这场戏。 一个学生问:“老师为什么要设计修椅子这场戏呢。 ”一个学生抢着说:“老师要考考这些孩子,看谁的爸爸会修椅子”另 13、一个学生打断他的话说:“ 老师最恨当官的,她望着石头,笑眯眯的,不是明摆着要让石头的爸爸露一手,好压压小强和帆帆的傲气嘛。 ”许多同学说老师哪有这个意思啊,她并没有否定任何一个人的爸爸嘛。 问题便自然引到修好椅子之后的情节上去了,又是一番争论,学生从多方面设想“石头的爸爸修好椅子之后”的情节,有学生提出“老师为什么没有称赞石头的爸爸。 ”这样的引人深思而往往被人忽视的问题。 这不是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了吗。 四、精要点拨,见解独到,激发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目前,师范生、中专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比较差,语文教学仍然是教师起“主 14、导” 作用, “讲课” 仍然是老师讲。 我们不妨用“画龙点睛” 这个成语吧。 我们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通过自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叫着“画龙” ,把老师的精要点拨,深入发掘叫着“点睛”。 “画龙”要做大量工作,龙身的绘制可以多姿多彩,万千变化,但是无睛,它是不是真龙,是不是活龙还很难说。 所以离不开老师“点睛”之语。 于漪说“睛乃关键之笔,传神之笔, 点与不点,迥然不同。 点睛之龙,破壁而去,乘云上天;不点睛者仍留于壁,其中显然有真假之分,死活之别。 这一点,点出了要旨,赋予了生命,起了质的变化;这一点 ,笔力千钧,工夫深厚。 画龙须这关键的一笔,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教师既要善于画龙 ,通过一篇篇范文的教学,传 15、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更要学会点睛,学会准确地掌握文章精要,言简意赅地开启学生思维门扉,以收豁然贯通、印象深刻之效。 ” 我对于漪的话深有感悟,在教学中,和学生一道在“画龙”上下工夫,在“点睛” 上化大力。 现在把问题回到谁的爸爸大这堂课的教学上来。 我提的第二个问题是:你认为故事中哪个人物塑造得最好。 学生通过一番讨论,多数说“石头”,少数说“老师” ,通过比较、争论,最后肯定了是“老师”。 很多学生以为在儿童文学作品中集中塑造人物形象非儿童莫属,而在本课塑造的儿童形象中自然首推“石头”。 针对这种情况,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儿童故事的教育对象是谁。 众口一词:“小学中高年级以上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