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6)内容摘要:

2、题;简介论语 ;简介孔子及其主要思想(为总结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作准备)。 2、解决生字的发音,通读文章。 一、导入新课:有一个成语叫“半部论语 ,可安天下” 1,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我们初中学过论语十则 ,能不能和老师一起背诵一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当中的另一篇重要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也就是著名的侍坐篇。 二、解题:1、同学们看课下注释2、简介四弟子:3、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1半部论语: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 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 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 4、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四、孔子及其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 551 年,卒于公元前 479 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他的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先世为宋国贵族。 年青时贫贱,勤奋好学,多才多艺。 五十岁时担任过鲁国司寇,代理相事,弃官后,在动乱的春秋时期,为实现他辅国治邦安天下的抱负,带着自己的弟子,拉着几大车书籍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 晚年致力于教育、设坛授学,广收门徒,相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整理诗 、 书 、 6、书 到去不动如山 孙子兵法军争 像,如同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论语先进 (连词)假如,如果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论语先进 (连词)于,至于宗庙之事,如会同 论语先进 或者公如大夫入 仪礼乡饮酒 和,同求,尔何如 论语先进 何如同如何,怎么样夫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论积贮疏 成年男子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罗敷 丈夫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论语先进 这,那夫战,勇气也 左传庄公十年 发语词,用在句首引出议论则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却,可是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论语先进 那么,就论语六则 初中课本 指分项或分段落的文字的条数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 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 7、楼记 就是徐而察之,则上皆石穴罅 石钟山记 原来是居则曰:“不吾知也。 ” 论语先进 同“辄” ,总是,常常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史记高祖本纪 假若尔求,尔何如。 论语先进 第二人称代词问君何能尔。 饮酒 这、那、这样、如此子路率尔对曰 论语先进 词尾,可不翻译定楚国,如反手尔 荀子非相 通“耳” ,罢了以以吾一日长乎尔 论语先进 因为,由于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而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战国策赵策 (介词)把,拿,用毋吾以也 论语先进 (动词)用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战国策赵策 以为,认为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 凭,靠君子不以言举人 论语卫灵公 按照 9、产而死,谁其嗣之 左传襄公三十年 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 、 “假使”鼾然而雷击之 荀子强国 通“如”:好像,如同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 你,你的二、特殊句式:1、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也” ,不了解我们。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2、则何以哉宾语前置:即“则以何哉” ,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3、浴乎沂介词结构后置:即“于沂浴” ,在沂水中洗澡。 4、为国以礼介词结构后置:即“以礼为国” ,用礼来治国。 三、作业:1、继续背诵课文。 2、完成发放的打印练习题(后附)。 四、教后记:第三课时教学要点: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和性格。 联系孔子 11、信,以及他敢创敢拼的勇气。 但是谦虚仍然是美德二、分析孔子的态度以及他评判学生的标准:1、 孔子对四弟子的态度:子路哂之;冉有叹之;公西华惜之;曾皙与之2、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从原文可以得出结论,曾点展示的是一幅老师带领学生在春天水旱时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的场景,进一步可知他想要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实现孔子以“礼”治国的理想。 从另一个角度,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 ,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 ,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 12、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 ,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 ,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3、总结孔子治国思想以礼治天下。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却只能通过为人之师,传播自己的思想,师生共同努力,把这个思想付诸实践。 四、作业:1、打印练习题第 4、9、23、24 题,10、11 题选做。 五、教后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